景德镇的环球陶瓷集团(以下简称“环球”)最近忙着向市场推他们研发的“景德宝蓝瓷”。3月4日的《瓷都晚报》一则消息说,在3月1日开幕的第19届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景德宝蓝瓷”甫一问世,就引发众多订货商的兴趣与追捧。
什么是“景德宝蓝瓷”?
由“环球”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由“环球”旗下的景德瓷器有限公司首创的“景德宝蓝瓷”,使青花瓷完全冲破传统工艺的局限,可采用中温(1220℃左右)在氧化焰气氛中快速烧成,节省近50%的能耗。另据介绍,这种全新的青花瓷生产工艺,不仅攻克了手工绘制不能规模生产的千年难题,更极大地丰富了现代青花瓷的装饰语言,使景德镇的青花日用瓷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有知情人士评论说:其实中温青花瓷早有烧成,关键是其耐酸碱和耐磨性能不达标,“环球”将这一难题攻克,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很懂陶瓷的人,但关于青花瓷,我还是想说多一点。
2005年4月,电影《青花》亮相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当地媒体报道说,这部以瓷器为背景的电影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欢迎。这部电影的主演杨子更是在现场煽情,“民族的强盛首先是民族精神的强盛,尤其是我们现在吃着汉堡,喝着可乐,满嘴英文的时候,是不是有人想过,为什么CHINA就是瓷器,瓷器就是中国。”
杨子所言,应该是《青花》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从那以后的几年间,青花瓷果然大行其道,2008年更是达到颠峰状,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激活了整整一代中国年轻人的民族审美观,而奥运会期间的青花元素的渲染,更是将这一中国符号推到了国际时尚的前台。
“景德宝蓝瓷”顺应了这一时尚。
我曾经评论过,民族主义在中国青年一代中的滥觞,不仅仅是现阶段的社会街景——有舆论将这样的现象归因于我们长期不懈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我认为这一归因失之偏颇与简单——新生代的中国人选择中国文化为自己的遗传代码,有最简单、最直接的动机,那就是随母语滋生的天然和浑成。
当然,我们不排除教育机制这样的外力的作用,客观地说,类似的外力还有一些,我能归纳的有三点:一是改革开放为中国人带来的视野上的解放,二是全球化进程中某些负面因素的客观存在,三是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
应该承认,我们在1978年以前的闭关锁国,除了导致我们的疯狂自恋与盲目自大之外,更导致一种好奇与窥探欲在社会潜层次的滋生和蔓延,这一闭塞,在1978年国门的轰然中开之后,曾经直接引发社会的集体眩晕……
但眩晕过后,我们的视野变得从未有的开阔与辽远,在自大与自卑的波动中,我们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渐渐归于平静与理性。
由经济全球化助动的全球化浪潮,导致曾经千姿百态的世界各民族文化出现同质化的危险与可能,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社会,将大量的商业文化,推销到世界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并以此作为他们经济力量实现登陆与侵略的攻城槌。
这样的行径不仅引起知识分子阶层的普遍批判,也同样招致极具叛逆性的年轻一代的厌倦与反感。
我们可以将中国国力的日益增长,视为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我认为,中国真正巨大的国力还没有完全体现,我们现阶段仅仅是将我们的一部分生产力调动起来,一旦我们将巨大的中国市场唤醒,中国的国力将俯瞰全球。
有观察家指出,19世纪的英国通过唤醒国内市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20世纪的美国通过唤醒国内市场成为世界工业、技术甚至政治领域的佼佼者,而21世纪的中国,则很可能通过同样的路径上演同样的一幕——是12亿至15亿中国消费者,而不是3亿中国劳动者,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强劲动力。
以上种种作用力,让每一个生活在21世纪中国的年轻人在民族主义的道路上狂奔。
类似“青花瓷”这样的中国元素,将因此成为未来全球生活的时尚与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