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很有可能去过德化,还很有可能在那里买过瓷器。因为他在游记中写道:
流经剌桐港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是经过京师那条河的一个支流。德化就位于该支流和主流的交汇处。这里除了烧制瓷杯或瓷碗碟外,别无可述之处。这些瓷器的制作工艺如下:人们首先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并把它堆成一堆,在三四十年间,任凭风吹雨淋日晒、就是不翻动它。泥土经过这种处理,就变得十分精纯,适合烧制上述的器皿。然后工匠们在土中加入合适的颜料,再放入窑中烧制。因此,那些掘土的人只是替自己的子孙准备原料。大批制成品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八个瓷杯。
我不懂瓷器,不知道马可·波罗描述的陶瓷工艺是否靠谱。刚才查《天工开物》,了解到明朝人烧造瓷器要经过取土、制坯、上釉、装窑等四道工序,马可·波罗说的那些步骤完全可以分别纳入到这四道工序中去,看来是靠谱的。另外如前文所述,马可·波罗还提到了德化瓷的售价:一个威尼斯银币能买八个瓷杯。
在游记里,马可·波罗曾经先后三次提到威尼斯银币的购买力,除了前面说一个威尼斯银币能买八个德化瓷杯以外,还提到了一个威尼斯银币能买两只金枪鱼或者三只野鸡,也就是说,每只德化瓷杯大体上等价于四分之一只金枪鱼,或者小半只野鸡。
这个粗浅的结论肯定不能让您满意。第一,金枪鱼和野鸡不是货币,用它们来比拟德化瓷不合情理。第二,像其他所有瓷器一样,德化瓷也有精品和大路货的区别,同样是德化瓷杯,官窑肯定比民窑贵,青花肯定比白瓷贵,工艺复杂的肯定比工艺简单的贵,历史久远的肯定比刚刚出窑的贵。董其昌著《骨董十三说》,说小小一只瓷盘“几倍黄金之价”,指的就是古瓷,古瓷是文物,当然要贵一些。
德化瓷中的大路货应该还是很便宜的。崇祯初年,建窑或者德化窑出产的日用瓷碗在上海卖到三分银子一只。顺治初年,建窑茶杯四分银子一只,德化窑酒杯二分银子一只。康熙初年,德化窑出的茶瓶在上海只卖十五文钱一只。当时白米一百二十文一斗,猪肉四十文一斤,八只德化茶瓶才能换到一斗米,三只德化茶瓶才能换到一斤肉。清初文化人周亮工说德化瓷“不重于时”,无论价格还是地位都比景德瓷要低,这话也许是对的。
李开周
马可·波罗来中国那会儿,每只德化瓷杯大体上等价于四分之一只金枪鱼,或者小半只野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