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出身金融世家的他,14岁就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保单。从事金融业数年后,经过人性的挣扎,他离开了金融业开始了节能设备的开发。2004年夏天,他被一个用陶瓷做的咖啡杯所吸引,从此与德化瓷结下不解之缘。
上篇
放弃金融业 搞起发明
看邱文星博士的创业之路,可以发现他既是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人,又是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研发人员。他的创业历程,也因此有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厌倦了金融
邱博士出生于金融世家,他的父亲从事金融保险行业达40年之久。耳濡目染之下,14岁时他已经懂得单独拜访同学家长,推销保险业务,成功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保单。带着父亲子承父业的期许,邱博士遵从父亲的意愿,进入台湾淡江大学金融保险专业学习,毕业后直接到家族企业中工作。
1988年正是台湾金融业非常发达的时期,邱博士的家族在这一年投资创办了自己的银行。“开银行就是帮别人算钱,没什么意思。金融是很空泛的东西,不切实际,这是一个很容易制造泡沫的行业。相对来说,它有比较邪恶的一面。在工作中,我常常感受到人性的挣扎。到底应该用良心做事业,还是用利益做事业呢?”邱博士说,他一直对这份工作很反感。
家族投资的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由于一些原因失败了,总亏损达到1亿多新台币。一切归零,邱博士又回到了大学刚毕业时的起点。科班出身的他本可以选择继续从事金融业,但因为实在没有兴趣,更无法忍受长期处于良知与利益二者间挣扎的状态,所以他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
经过细致的规划,邱博士决定投身于机电行业,进行节能设备的开发。
◎喜欢上发明
“节约很重要,在世界上还没有新能源出现前,‘省’是最好的办法。”邱博士说,这也是他看中节能市场的原因。
在节能设备的创业道路上,邱博士一开始是与人合作,主要负责资金的投入,并未介入设备的研发工作。1990年,公司推出了专门面对高耗能工厂的省电器,投入市场后,反应很不错。
慢慢地,他发现自己喜欢上了研发,就专心搞起发明来。1994年,邱博士有了研发石油节能设备的念头,这让他开始研究起机械原理,最终成为节能设备的研发人员。一年后,他成功研发了用于节省石化燃料的能源媒体,并在大陆申请到了专利。因为制作能源媒体需要耐高温、抗氧化、抗酸碱等性质的材料,符合这些特性的陶瓷被用到了能源媒体上,这是邱博士第一次接触到陶瓷。
1997年,邱博士又研发了用于汽车的能源空气板。能源空气板投入市场后,反应热烈,产品几乎被顾客抢购一空,第一年就为公司带来了上百万元的利润。然而,仿冒品很快大量出现,这使得能源空气板信誉降低,市场一再萎缩,最后终于淡出。
邱博士的研发之路一直在继续,创新的理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一个学金融业出身的人,怎么能够走上研发之路,还能拿到属于自己的发明专利呢?“一开始是因为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慢慢上了轨道之后,就刹不住车了。做研发是‘不归路’,开始投入就停不下来了。研发部门是很重要的,一个公司应该将1/3的时间、人力、资金投入到创新中。”邱博士说。
◎看中了大陆
上世纪90年代,台湾产业开始外移,台商纷纷转战其他地区。熟悉市场运作的邱博士抓住东南亚国家电力系统不稳定的弱点,开始向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出口省电器材以及其他节能产品,将自己的事业逐步外移。
1995年,邱博士第一次来到大陆进行考察。能源媒体已在大陆获得专利并推向市场,第一年就获利200多万元,得到很好的市场反应。当时,邱博士接受了广东东莞一家电厂的邀请,到厂里评估燃料的节能比例。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大陆市场的广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大陆,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路上的汽车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有很多工厂是依靠柴油发电机自己发电的,对节能设备的需求非常巨大。就这样,他开始注重大陆市场,并开始长期驻扎在大陆,这也为他与德化陶瓷的结缘埋下了伏笔。
下篇
放下发明 爱上德化瓷
2004年夏天,邱博士在厦门一位朋友家里,被一个陶瓷做的咖啡杯深深吸引。就是那么一瞥,让邱博士从此与德化瓷结下不解之缘,开始把自己的事业重心放在德化瓷器的创意与研发上。
◎最初以为德化是一家工厂
其实,那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杯子,然而德化瓷的那种温润、那种洁白、那种与众不同的晶莹剔透,对于此前专门研究能量陶瓷、超导陶瓷的邱博士来说,无疑是一种震撼。他发现,瓷器原来可以如此美丽,自己已经爱上了这种东西,他决定投资这一行。
随后,为了这份爱,邱博士的足迹遍布潮州、景德镇、龙泉等陶瓷产地,最后终于选择留在德化。“当初我还以为德化只是一家工厂,而不是一个地方。2005年,我第一次来德化。那时是和一个朋友从厦门开车过来的,没想到在南安诗山路段迷了路,足足开了9个钟头的车才到达。”邱博士笑着说,
第一次到德化的邱博士,一下车就马上让比厦门低10℃的气温给吓坏了。一起来的朋友劝他不要留在一个这么冷,交通又这么不方便的地方。
“作为一个男人,心里决定的事情是一定要做下去的。”邱博士说,当时在德化大概有两三千家陶瓷厂,要想在这一行中脱颖而出,必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才行。“要做的话,就得做自己的产品,不能跟着别人做一样的东西。”但具体到应该做怎样的陶瓷,邱博士一开始心里并没有底。
来来回回几趟,邱博士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艺术化的陶瓷酒瓶。选定了自己的方向,邱博士对于生活习惯、风俗、气候等方面的不适应已经毫不在意了。2006年邱博士开始进驻德化,专心于自己新的理想。
◎核心技术让人无偿分享
2007年年底,邱博士终于烧制出第一只艺术陶瓷酒瓶的成品,就此让德化瓷和台湾酒联姻。
单是看到这一只形状简单却非常婉约美丽的瓶子,你很难想像它到底花费了邱博士多少心血。陶瓷酒瓶瓶颈的烧结按黄金比例的原则,要有一定高度才具美观,同时更要兼顾实用和耐烧度。这样的高要求使得酒瓶的烧制难度增加许多。这期间邱博士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烧制好雏品后,为了将莲花图案更好地印制在酒瓶上,他又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才找到办法。
除了在酒瓶的外观、质感和艺术造型上下足功夫,邱博士还针对国内陶瓷酒瓶容易出现漏酒漏气的现象,在酒瓶瓶颈内侧设计了两条膛线,使其可以和塞子紧密结合,做到完全密封,达到可长久保持酒香的目的。
酒喝完后,瓷文化仍在。邱博士跳出了传统酒瓶制作的局限,赋予酒瓶独特的造型与涵义,让本来简单的酒瓶成为了艺术品。独特的艺术陶瓷酒瓶被推上市场后立即得到好评,德化的一些陶瓷厂开始模仿邱博士的创意,纷纷烧制艺术陶瓷酒瓶。面对这一情形,邱博士出人意料地把自己的核心技术——膛线设计无条件地提供给了其他厂家。
邱博士的如此举动,让人很是不解。有人问他为何不为自己的核心技术申请专利,邱博士却给出这样的答案,“创意一定要自己做,核心技术却可以让大家一起享用。我很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研究成果,更希望能与其他的陶瓷厂商一起把陶瓷酒瓶这个市场做大。只要我的创意不断更新,我就不怕自己的产品没有市场。如果我的酒瓶,我的努力,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那更是再好不过。”邱博士说。
◎希望两三年后可以办个展
邱博士说,艺术陶瓷酒瓶是一项值得自己长期做下去的事业。他说,为了这一事业,他前期已投入了几十万元,直到去年下半年,投入与产出才达到平衡。虽然,现在艺术陶瓷酒瓶还没有让邱博士获得良好收益,但他坚信,这是一个市场前景无限广阔的行业。而且,如此富有艺术气息的事业,也让邱博士很享受。
2008年,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在泉州举办,邱博士为这一盛会设计了一款以水牛为造型的陶瓷酒瓶,内装金门高粱酒,成了该届农运会的高级礼品。
这一作品的由来,还有一段佳话。德化方面早有通过农运会推广德化瓷的想法,最终决定研发一款艺术陶瓷酒瓶作为本届盛会的高级礼品,并将这一项目交给了德化县台办陈文记主任负责。然而,过去好几个月了,设计者却始终一直未能拿出令人满意的作品,为农运会艺术陶瓷酒瓶烦透了的陈文记,连续好几个上午都早早地到邱博士的公司里转悠,想汲取一些灵感。
“那时候,陈主任来到我这里后,也不爱说话,连续几天都是愁眉苦脸的。我就问他到底怎么啦,才了解到实情。”邱博士说,“看他那样,我觉得应该帮帮老朋友,就跟他说‘放心啦,事情包在我身上了’。其实,那时我心里也没底,只是不忍心他那满脸愁容的样子。”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哪有收回来的道理?可是,应该以何意象来表达这一盛会呢,发愁的人变成了邱博士了。苦思冥想,在做出承诺三天后,邱博士终于有了答案,“我最后选择了水牛。农运会是农民自己的运动会,水牛一直以来都是农民最好的朋友,而水牛默默耕耘的形象也正是中国农民的写照。”邱博士说。最终,以水牛为造型的这款陶瓷酒瓶,效果图一拿出来就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肯定。邱博士说:“时间太紧了,最终定稿只用了三星期。可以说这头牛是被逼出来的!”
春节时,邱博士收到了陈文记寄来的贺卡,贺卡上就印着这头“水牛”,而当中一句“这一头沧桑而又斗劲十足的牛啊……更是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竟让邱博士的双眼湿润了,“我有一种获得知音的感觉!”
邱博士的创意为其产品带来了无限商机。如今,邱博士已经了设计出了三十几款艺术陶瓷酒瓶,每一款都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邱博士说,他还在积累能量,将继续设计和推出新的艺术陶瓷酒瓶,“希望两三年以后,可以办一个个人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