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绘画:蒙古统治者伊儿汗合赞转宗伊斯兰教。蒙古人曾经统治波斯,也就难怪伊朗国家博物馆里有那么多元青花。
成吉思汗的影响遍及欧亚大陆,中国画家和西方画家都曾给他画像。
成吉思汗的影响遍及欧亚大陆,中国画家和西方画家都曾给他画像。
青花瓷以鲜活、艳丽、明快在元代瓷器中独树一帜。素胎勾勒、钴料呈色、釉下彩绘,从中原文明中汲取养料,又吸纳草原的豪情,更蕴含着异国的风韵。但它的天价比它的特色更吸引眼球。元青花为什么这么贵?这还要从元青花的家世说起。
元青花的前生
元代历史较之元明清为短,只有98年,然而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元青花的出现,让我们对青花瓷的认识向前推到元代,但元青花真的是一蹴而就?
成熟完美的元青花,似乎在挑战中国瓷器发展史中的常规。不过,很快扬州的一次发现便推翻了这一疑问。黄秀纯介绍,1975年在扬州发现的一块蓝彩枕片,引发了唐青花的说法。
1975年,南京博物院在扬州唐城遗址晚唐底层中发现一块用蓝料绘成图案的枕片。随后1983年和1990年的两次发现让文博界有了更多的证据。
就在唐青花渐露面目时,各地也时有宋青花发现的报道。1956年,在拆除浙江龙泉金沙寺塔时,在底层发现了一完整的青花碗,根据同时出土的塔砖模印“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推断这一青花碗是北宋初年。
不过,在王春城看来,唐青花的存在已是既成事实,而宋青花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从唐青花的星星之火开始,元青花终成了燎原之势。王春城解释,即使我们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宋青花的存在,但从瓷器发展脉络上看,宋代瓷器非常发达,烧造瓷遍地开花。尤其在河北磁州窑,釉下彩绘的绘画技术都已经很发达,这些都为元青花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基础,“因为青花瓷必须是釉下彩。”
事实上,釉下彩技术已经有多年的发展,王春城介绍目前可知的最早釉下彩瓷器为三国时期吴青釉釉下褐彩盘口壶。
与釉上彩不同的是,釉下彩必须要先在做好成型的胚胎或素烧瓷胎的表面,用含金属氧化物质的天然矿物作为颜料来进行彩绘,描绘出装饰纹样。进而外施一层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釉料,入窑高温一次焙烧而成,“透明的玻璃釉,透出下面的彩绘,这样经年使用后,使用痕迹伤及的是釉,而不是彩,可以保持色彩始终艳丽。”
元代包容性养出元青花
元青花成熟魅力的绽放,更被视为是一种多元文化交流下的产物。
唐青花的出现,或已受了波斯陶蓝花白地的影响。而到了蒙古人那儿,这种对蓝白的喜欢已经成了一种崇尚。
王春城解释,元代蒙古人是第一民族,色目人是第二等级,其中色目人就包括回族。由此,伊斯兰文化在当时甚为发达,“回族文化对于元青花有很大影响。”
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密切,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亚、西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兰文化的突厥人涌入中国,带来了西域的文化。
元代的各类文献中,都将这种东来的穆斯林统称为“回回人”,“历史上伊斯兰国家人经商能力强,在经商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由此必然会对元代青花的制作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南北交流也成了元青花成熟的一大动因。王春城指出,中国自五胡乱华时代,就有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北方中原人员开始往南迁,“这部分人口大迁徙中自然包括艺术匠人,这种人口流动对于文化的交流有一定影响,在元代也是如此。”
元代以后,大量北方工匠南迁。北方工匠绘画能力较强,类似磁州窑就是以绘画见长,自然也就在南迁后将这一特色予以发挥,“元青花与一批有素质的文人参与也有关。”
事实上,无论是异域文化的交流,还是南北文化的交流,都是元代文化包容性的体现。王春城认为正是这种文化的包容性让元青花最终成为世界的精彩。元代统治者,只统治了98年的历史,然而烧制的瓷器不仅有元青花,还有青白釉瓷器。
“小小景德镇烧的青白釉瓷器和青花瓷就呈现了多种风格,这主要是元民族的包容性非常强,对佛教、道教、儒家都吸收,这种文化上的习性在流传的器型上就可见一斑,”王春城指出,没有元代的打造,青花很难成为国瓷。
而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还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有花卉、鱼藻、翎毛走兽、龙凤、人物,什么都画。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致都是花卉、翎毛走兽、龙凤,后期出现了大量戏剧故事,画人物。
之后又着重于刻画人物,这主要受了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情节画被匠人们热衷。而朱元璋没拿下江山之前,长时间驻扎于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也许有过影响,由于他的关注,人物纹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元青花以沉稳动人
从唐青花向元青花的跨步,王春城用纯兰墨水向碳素墨水转变这一比喻。从绚丽的唐青花演变成沉稳的元青花,这不啻是一场蜕变。而这一切与青花瓷的原料极为相关。
青花瓷中的青花一词,在王春城看来颇具形象功能,“青花简单地称,就是白地蓝花瓷,古代青和蓝相同。”
而之所以发蓝,这与一种神奇的钴料有关。青花瓷以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然而,不同时代的钴料成分是不同的。
唐青花瓷胎还不十分致密,白度不高,在胎、釉之间均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唐代青花瓷器的青花料成色大多发色鲜艳,青花纹饰的成色大多数不稳定,有流、晕散现象,“从视觉效果来看,唐青花比较绚丽,蓝得更为艳丽,是纯蓝墨水的感觉。”
唐青花青花料中可见明显的黑色结晶斑点,结晶处成色更显浓艳。据测,唐青花的主要着色元素是含高铜、低锰的钴矿料。此外,唐代青花瓷器的釉氧化钙含量较高,属石灰釉,烧成温度达到1170-1210度。在高温下,釉的黏度较小,加之釉层很薄,青花色料在高温下烧成时易于扩散,故唐青花的青花料往往扩散到整个釉层,在有色料的部分将釉层染成蓝色玻璃体。
到了元代,元青花的瓷胎则开始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配制的制瓷原料,在瓷石的胎泥中渗入了一部分高岭土,而中国瓷器在宋代以前都是以单一的一种瓷石为原料制胎的。这一革新使得元青花瓷器胎中的三氧化二铝含量明显增加,达到20%左右。比较沉稳。
而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类似国产料有平等青、浙青,进口料则有苏麻离青。这是根据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当地人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
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王春城指出,在部分元青花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钴料的不同,使得元青花的蓝更沉稳,是碳素墨水的感觉。”
不过,元代青花瓷器的制胎原料,因淘炼技术不如明、清,故胎内所含的杂质较多,致使在砂底上可以看到砂眼、刷痕和黑褐色的铁质斑点。在底足、口边常呈现一种火石红斑,俗称“火石釉”的。由于元青花多砂胎底,胎体厚而重,虽然烧成温度已达1250度,但还烧不透,瓷化程度也不高。直到明初,胎上还有明显的粗糙轮廓,器底还附有窑渣。
■昂贵之源
元青花在元代就已稀罕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出了一件“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大罐,成交价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成为全世界中国工艺品中的最高拍卖价,纪录保持至今。
1993年至1996年,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蒋奇栖,曾考察土耳其、伊朗、日本等地博物馆后,得出结论:现在所知的(元青花)只有300件。此后,这句话被误传为“全世界只有300件,激发了人们的淘宝热情。”王春城认为,蒋奇栖的考察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此之后,国内一些地方也有元青花出土。
存世量或许已经突破了300件,但元青花的存世量少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王春城指出,元青花现在的火爆,纵然与国际拍卖市场有关。但追溯历史,元青花在元代本就是稀罕品。现在能推断的是,元青花在当时社会是作为重要艺术品存在,从历史存留下来的蛛丝马迹来看,元青花在当时就是珍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