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首页  | 经营管理 | 营销专题 | 人际沟通 | 创业天地 | 网商 | 职场生涯
信息内容
 
 您的位置: 首页>营销管理>>管理真经>>|
21世纪最具革命精神的管理大师

发布:2009-4-7 10:23:28  来源: 中国创业联盟  [字体: ]

  明茨伯格挑战主流30年

    34年前有两位管理学家同时出了书,一本是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扛鼎之作,另一本则被15个出版商拒绝之后才获机会呈现给世人。那个屡屡受挫的作者就是明茨伯格。

    作为经验流派的代表人物,明茨伯格长久以来隐藏在德鲁克和迈克尔?波特的光环之后。这个特立独行的管理学大师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认同。

    2007年5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第八届中国MBA发展论坛上,这位时常语出惊人的明茨伯格独家接受《英才》专访,和今天大多数学者不同的是,明茨伯格不只是有勇气批评,他还努力开创一种新的管理学教育方式。

    藐视经典

    战略管理似乎生来就是个战场,不只是企业家在追求出奇制胜的战略,研究战略管理的那些开拓者同样是百舸争流。

    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特别是五力模型风靡全球的20年间,年长波特7岁的明茨伯格并没有盲从。与学院派探索管理学的方式不同,他不喜欢用复杂的数学工具来论证观点或假设是否正确。甚至与同样注重实践主义的德鲁克也有所不同,明茨伯格以自己独到的方法直奔现实。

    为了解经理人是否以学院派所夸夸其谈的方式在制定战略和进行管理,他拿着手表到管理者的办公室去观察和记录他们的日常工作。当他看到事情的真相后,对所谓的战略规划大加鞭挞。

    “我认为如果我们摆脱战略这个词,或许会更好些。不是因为战略不好,而是因为我们拘泥于自己想象中的战略管理。战略计划自相矛盾,试图通过刻板的方式来抓住战略管理就如想让摩西从山上走下来一样愚蠢。”

    明茨伯格将管理比喻为一个三维体,包括科学、艺术和手艺。在他看来,德鲁克和波特都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他在自己的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波特对战略进程有过于狭隘的看法,“日本企业不仅不用去学习战略,他们还完全胜任给迈克尔?波特讲授战略。”德鲁克在明茨伯格眼中略微好些,因为他在科学及艺术两个维度有研究。明茨伯格认为,在管理研究中不能局限在某个方面,“管理者必须要有大局观。”

    不留情面的批评没有改变他边缘化的地位,不过似乎也没有让他感到尴尬或压力。他曾开诚布公地说,“我的性格特征是不怕与众不同。我不在乎。人们说我很勇敢,我不这么认为,我又没有拿着枪上战场,我也没有领导革命。我可能领导一个纸上的革命。”

    直到2000年,61岁的明茨伯格终于拿到了管理学学会的杰出学者奖。在颁奖午宴上明茨伯格对台下热情的人们揶揄道,“我在2000年而不是1990年拿到这个奖,是有原因的。”

    像明茨伯格自己所感受到的,至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学界还十分热衷于通过系统的商学院教育来培养经理人、通过宣扬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帮助经理人制定战略。

    新千年之后人们才渐渐认识到战略不是刻舟求剑的计划,不是硬邦邦的一个文件。管理者在战略管理当中常常像手工艺人的创造一样,需要和材料、环境有交融的过程。

忽视了这一点,其实是舍本逐末。

    历经30多年的标新立异,明茨伯格逐渐赢得了更多的追随者,不能不说他比属于他的时代领先了很远。

    藐视旁观者

    今天这个时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很多,但是在喧嚣过后值得回味的并不多。很多人想知道:明茨伯格究竟是如何形成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的?

    “我没觉得我的工作习惯有什么独家妙方,可能是我更喜欢在独自运动的时候冥想和思考吧。”他坦率地说。

    帮助明茨伯格获得创造性想法的运动是划独木舟,越野滑雪,或者骑自行车。在这些运动中明茨伯格还创造过一项纪录。

    1987年他花了8天时间骑自行车在巴黎旅行,一路上行李和装备让他不堪重负。就在即将完成此次旅行之际,他骑车走近香榭里舍大道,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他发现一整排的警察守卫着异常空旷的林荫大道,便随口问发生什么事了,没人响应。于是明茨伯格独自一人沿着宽敞的街道大摇大摆地骑过去。

    你能想象一个带着金丝边眼镜的大学教授,骑着笨重的自行车走在顶级时尚之都的场景吗?

    今天再度重温这个故事,明茨伯格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他似乎对一切流行的乃至成为经典的东西都保持着距离感。

    1998年明茨伯格把一张纸锁进蒙特利尔一家银行的保险柜里,这在业内成为持续几年的谈资。人们好奇,那张纸上到底写了什么,值得如此珍视。

    直到今天,谜底只掀开了一角,纸上记载的是这位大学教授在近花甲之年的人生目标。明茨伯格写了好几条,其中之一是要改变管理学教育。

    正如他评论同行中的泰斗一样,明茨伯格极不留情面地批评商学院的MBA教育将学生误入歧途。

    他倡导的项目已经在欧洲开展起来。有人说明茨伯格和商学院对着干,等于砸自己的饭碗,毕竟他自己就在商学院供职很多年。

    现在明茨伯格的又一个目标公开了,他希望能够推动社会作出一些有益的改变。为此明茨伯格正在筹划一本新书,题为《跨越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迈向一个更平衡的社会》。在务实主义者看来,这本书要么石破天惊成为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要么成为一个愚公移山的笑话。

    明茨伯格对旁观者的评价只有一个词,whatever!

    在首都机场的酒吧里明茨伯格面对《英才》记者和送行的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大方地谈论他的想法和态度。对于不了解的事情,他坦率地说,抱歉,我不知道。

    《英才》:你在20年前来过北京,觉得什么东西没有变过?

    明茨伯格:(笑)道路上的自行车还是像以前一样多,只是汽车多了;吃的还是没怎么变,或许变得更好了;中国人的视野比以前更为开阔了。

    《英才》:你感觉中国的企业家和西方企业家相比有什么不同?

    明茨伯格:从1986年我第一次来中国到现在,其实来的次数非常少,每次时间都很短,接触的中国人只是很少一部分,不能简单看一眼就草率地评价。

企业家的差异到处都有,这与文化、社会制度背景有关。

    《英才》:你对中国企业家、经理人热衷于学习美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以及引进西方的管理机制有什么样的看法?

    明茨伯格:我认为对中国经理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而非简单拷贝美国经理人的做事方法。如果美国经理人照搬中国的做法,这仅仅有些危险,但是如果中国经理人照搬美国的做法有更大的危险。日本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就没有单纯效仿美国,丰田就是丰田,它历史悠久,却始终保持着开放的视野和心态,即使以美国的标准来衡量,它也是一家很成功的企业。这对中国企业有启示,美国不是唯一的模板。中国经理人真正要走向国际化其实应该向各国值得他们学习的经理人去学习,而不应将目光完全盯在美国企业身上。美国能够代表这个世界吗?

    《英才》: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中,管理者如何保持你提出的科学、艺术和手艺的平衡?

    明茨伯格:中国企业管理似乎现在比较注重分析、技术的力量,我觉得更应关注如何获得创新的内在力量。不能指望跨国公司为中国做出技术创新,创新和创新的感觉不是一回事。

    《英才》:中国企业是否过于沉湎于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而忽视了创新?

    明茨伯格: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不是中国问题的专家,只能提出有限的意见。创新对任何一个地方的企业家都是很关键的,企业家要成功就必须找到一个大多数人都还没有看到甚至没有意识到的地方开辟他的事业。在很少有创新的情况下,企业的生存或许同劳动力成本有很大关系。但这不是中国独有的优势,像中国一样有廉价的劳动力的地方有很多,有些地区的劳动力甚至比中国还要更便宜一些。所以企业家还是应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英才》:你如何多年来保持动力和兴趣不断挑战传统?

    明茨伯格:你真应该找一个愿意研究我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不知道,我不是研究自己的专家(笑)。我非常喜欢自己过去几十年来做的事,内心总是有热情。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自己写的文章和书我都至少会从头到尾修改五遍,有时还会修改九遍。

    大师观点

    关于波特:“日本企业不仅不用去学习战略,他们还完全胜任给迈克尔?波特讲授战略。”

    关于战略:“我认为如果我们摆脱战略这个词,或许会更好些。不是因为战略不好,而是因为我们拘泥于自己想象中的战略管理。”

    关于管理:如果美国经理人照搬中国的做法,这仅仅有些危险,但是如果中国经理人照搬美国的做法有更大的危险。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信息搜索
本类热点  
营销专题  
创业天地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