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19日,第五届湖北民间寻宝专家鉴定会在徐东古玩城举行。受帝云轩古玩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珠宝专家杨诗妍邀请,故宫文博专家叶佩兰、丁孟、刘静、孔晨坐镇,大雨挡不住藏友热情,只见人头不见“宝”。
在当今古陶瓷鉴定界,叶佩兰这个名字无人不知。她1956年入故宫,1998年出宫,40多年与瓷器为伴,给藏品编号、照相、做卡片和归档,几十万件藏品的大致方位,了然于心。身为故宫陶瓷组组长,带领全组人员编写的《故宫珍藏:康雍乾瓷器图录》和《古瓷辨识》等为陶瓷界捧为经典。
这位“国宝级”专家著作等身,为人谦和。“尽一点义务”,让藏友少入迷途,叶佩兰退休之后,不顾劳累,10多年来,奔走于各地鉴定会,为藏友指点迷津。
人物介绍
叶佩兰,1937年生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近半个世纪从事古陶瓷的鉴定与研究工作,尤其长于元代青花瓷的鉴定。著有《斗彩名瓷》、《五彩名瓷》、《元代瓷器》、《海外遗珍》、《古瓷辨识》、《故宫珍藏康雍乾瓷器》、《清代盛世瓷选粹》、《中国彩瓷》、《粉彩・珐琅彩》(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全・陶瓷卷》(副主编)等。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瓷器类首席专家。
时间 4月17日
人物 叶佩兰
采写 记者周洁
一面鉴定一面讲文物知识
问:您曾经来过武汉吗?对武汉收藏界有怎样的印象?
叶佩兰(以下称“叶”):说实在,武汉藏界我还真不了解。湖北有名气的就是铜器,瓷器本地产的不多。也有武汉藏家到北京找我搞过鉴定。若要和其他城市比较,要看明天藏家来的状况。
每次到武汉,都是匆忙一瞥,工作做完就走了。下周二到天津,也是一个文物鉴别会。要不是事先安排好了,真想上武汉蛇山去看看。
问: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故宫专家鉴出假货一堆。相信您有感受?
叶:是这个状况,80%是假的。我10年间参加的民间鉴定,真没看到过上档次的东西。个别的藏家朋友之间让我看一下,有点好东西。
问:可否与您在故宫看好东西多了,一般的都不入您法眼?
叶:我们参加民间的鉴定,主要看东西的真假,年代的早晚。藏家有点宝物,自己拿不准的,可能拿来,真的拿得准的不一定拿来。上周到吉林,那里曾出土了一个大的窑藏,都是元代的瓷器,我想应该可以看上几件元青花,可结果一件真的元青花都没看见。也许藏家有顾虑。如果是真的,肯定是出土的,就要问哪来的?刨根问底一追,就是一个问题,所以不敢拿出来。
问:每一位藏家对自己的宝贝都充满爱,鉴赏会上,您会直言不讳吗?
叶:我一般不说假字,要考虑藏家的心态。“假”这个字对人的心态有很大的刺激,容易带来伤害。
曾在北京一次鉴定会上,有对夫妻从颐和园那边坐汽车特意奔我来,拿来好几件万历五彩。我一看,说老先生,你的东西是仿品,现代新仿的,他太太就晕了。那次对我是一个触动,以后讲话就要小心。
10多年,一面鉴定,一面讲文物知识。为什么大家愿意找我,因为我给他讲知识。我就说这东西从胎呀,釉呀,哪点不太像,哪一点还有一定的差距。一般人就明白了,知道为什么不对。
一秒钟就可看出瓷器真假
问:元青花瓷器屡屡拍出亿元天价,让人眼红。打眼了可怎么得了。听说现在瓷器也可做旧。
叶:最贵的2.3亿。故宫藏品摸了几十万件,一级品一千多件。现在的仿品,再精致,我一秒钟就可以看出来。前不久一个鉴定会,有藏家带来一个元代八方带盖的瓶子,还有个元代大罐,漂亮极了,要我好好看看。说他们家和李鸿章是亲戚,李家转给他们保存到现在,说得很生动,可我觉得这两件东西还没有他岁数大呢。但我要尊重藏家,还得看一下,给他找出差异在哪里。
我们和景德镇的专家交谈过,比如从釉上做旧。新的比较亮,火光要去掉。去光,将新烧的瓶子用药水腐蚀。而腐蚀出来的釉面,没有光泽了。用放大镜看,釉面有很小的细坑;要不然,用很细的皮子打磨。用细皮子打磨出来的光亮是油亮的感觉,和自然的感觉还是不一样。
问:您出版有《古瓷辨识》。在您看来,辨识古瓷最基本的“门规”是什么?
叶:最重要有一定的悟性。各个时代有不同的品种。老是老的样子,新是新的样子。首都博物馆正在举行元青花瓷器的专题展,汇集了二十几个博物馆的元青花,都是出土的。你一进展厅,看,所有的元青花给你的感觉,不刺目,古老深沉。藏家开明的话,把自己的宝贝拿出比一比,新仿的亮晶晶的,很漂亮、很精美,合着一摆,准是两个气质。
分享经验让藏家少入迷途
问:许多藏家持“非官窑不藏”的观点,您怎么看?
叶:这是个偏见。你要是真正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喜欢彩陶呀,六朝的青瓷呀,宋代的民窑,应该都喜欢。
河南和山东有人专门收集瓷人,有的是五彩的,有的是红绿彩的。小孩、老头、妇女、胡人、佛像……反应生活各个方面的,很好的,这不也是艺术嘛。而且还很便宜,一个二三百块钱。存得时间久了,还是一笔财富。收藏不一定要找官窑。
问:您是国宝级的专家,自己收藏文物吗?
叶:莫说“国宝级”,无非老一辈专家都不在了,我排队排到了前面。我不搞收藏。我自己收藏,必须质量好,得够收藏水平。但是真正够的,不仅没有,有的话,我也买不起。全家东西卖了,也不值一个瓶子。
以前看官窑看珍品,学的都是正统的知识。退休了,经常参加点社会的活动。虽然70多岁了,还不糊涂,把自己的鉴定知识分享给藏友,大家多交流,提高辨别的能力,少入迷途。
问:做心理辅导师了?
叶:真是这样。深圳有夫妻俩因买古董打架,日子过得一点不消停。太太把老板丈夫轰出家门,儿子把爸爸给找回来,经过谈判,说想办法把叶老师请来,如果叶老师说不对,那就不买了。
问:结果呢?
叶:展转找到了我。去他家一看,他家里三层楼都买满了。一屋子唐三彩,唐三彩哪这么多?平台上全是铜器,大的小的,盖着塑料布。我揭开塑料布一看,流绿汤。我就给他下毛毛雨,说你的瓷器不对,铜器也危险,最后又给他找了个可靠的铜器专家鉴定。这个企业家很理智,就真不玩。我就给他做工作,你不要灰心。如果喜欢,还可以作为业余爱好。
问:面对一屋子假货,再玩那不是添堵吗?
叶:企业家凡是收藏古董的,不上歌厅,不爱玩,白天累了一天,回家就是看自己的古董,看书做研究,收藏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古董古董,起码有二三百年吧,凡是老的瓷器都比较古朴深沉。我跟这位企业家说,就把家里的做反面教材,跟他讲了好多知识,再上大街他就不随便买了。那两口子豁然开朗,不吵架了,经常一起逛,碰上特别的,跟我寄一个照片。过年过节打个电话,中秋节还寄盒月饼,我们成朋友了。
胸中绘有一个故宫藏宝图
问:朱门九重,隔断满城喧嚣。故宫在中国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地方,当您第一次跨进故宫厚厚的大红门,故宫给您是怎样的记忆?
叶:1956年进入故宫,那时候就觉得故宫好玩。我们那一批二十几个同学,现在就剩下五六个了。开始我就被分到业务部,搞了两年的历代艺术,漆器、珐琅都搞。从1958年到退休就搞瓷器。那时候对人员审查很严格的,我家庭比较好,又是党员,才让我管理一级品的库房。后来当组长,就全管了。
问:您18岁入故宫,正是灿烂年华。终日和那些古物打交道,会觉得枯燥吗?
叶:兴趣是慢慢培养的。开始看着玩,不太懂。我们很幸运,像陈万里、冯先铭都是世界著名的老专家,后来的孙瀛洲、耿宝昌,和他们一起工作、学习,定一级品,一起编书,对我是极大的帮助。又赶上了故宫的大整理,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大整理,编号、整理上架,每天换着看,也不觉得累,一天就不知不觉过去了。反反复复的看,记了好多花纹,胎呀款呀,做的笔记好几十本,一纸箱子。几十万个宝贝,大致知道它们的位置。
问:几十万件瓷器,光说搬来搬去就很辛苦的。
叶:是的。过去,二级品以下都放在外东路07门。老房子,窗户都是纸糊的,经常一刮风,土从门缝全进去了,瓷器上积的土非常多。狐狸、耗子、猫进去,到处拉的是屎。有耗子死了,腐烂了,变成虫子了。你一扯瓷器,许多小虫子飞出,弄得满身都是。每次整理出来,就成了灰人……
特别想念孙瀛洲,他是一个古董商,非常开明。穿着旧式衣服,衣袖里老装一个手绢,一拿出来,把桌子一拍说,你们是新中国第一代女陶瓷专家,一定要好好学习。为让我们成才,从不留一手,我们好多经验都是从他那里学的。高墙大院,外面喧嚣,里面安静。故宫是得天独厚的库房。最珍贵的宝贝交给我管理,什么时候想看,什么时候可以看。可是现在退休了,就没这个条件了。
问:特留恋故宫生活吧?
叶:留恋!故宫的环境我也喜欢。每个库房前都有果树。我们一级品库现在变成陶瓷品研究中心,院子里有两棵大树,八棱海棠,个有小酒杯大,特别好吃。每天进库房从地上捡两个吃。到了冬天,把它捡起来,放在窗台上,吃冻海棠。还有核桃树,枣、柿子……现在,杏子快下来了,宫廷大白杏,好吃着呢,年轻时工作的环境,让人很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