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各国考古界估计,目前已知分布于全球各海域中、具有文物价值的沉船总数约有16000多艘,其中大半都在欧洲。亚洲地区以东南亚海域沉船最多,据美国学者布朗(Dr. Roxanna M. Brown)研究,自1974年至今,已有120余艘沉船在东南亚海域被发现。东南亚区域在中国习称为南洋、南海,自古以来,南洋与中国的政治和商业关系十分密切。南洋也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咽喉和国际贸易和货物转运、集散的重镇。这条海上丝路水下所蕴藏的大量文物是当时海上贸易盛况的缩影,也是今日研究贸易史、文化史、工艺美术史的重要宝库。在出水文物中以陶瓷器为大宗,这固然是因为中国历代陶瓷丰富多彩,向为外邦所好,陶瓷贸易历来鼎盛;此外,陶瓷器坚实的质地特性,也使其虽历经海底环境长期浸蚀,仍能保持当时的基本状态。研究人员除了藉此观察当年船货的堆栈结构、运输路线、商品内容外,也能据以推断陶瓷产地的制作水平、外销市场的消费品位等社会经济面貌。
图1 万历号出水紫砂残片 台湾成阳基金会供图
图2 福建冬古湾沉船出水“状元及第”款,朱砂圆壶 漳浦县博物馆供图
近年来中国沿海、东南亚和非洲一带陆续出水陶瓷器中不乏宜兴紫砂陶器,笔者择要简述于下:
1.万历号(the Wanli)
2004至2005年间,由瑞典海洋考古学者史坦(Sten Sjostrand)成立的南海海洋考古公司(Nanhai Marine Archaeology Sdn. Bhd.)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在马国西岸的Terenganu省Tanjong外六海里处,打捞了一艘明天启年间(约1625年)的葡萄牙货船,该船可能是由广州驶往马六甲的途中因故沉没。史坦命名此船为“万历号(the Wanli)”。该船的出水物主要是明代万历时期的外销瓷器,紫砂器极少,只捞起3只壶盖与两片破片(图1),俱为圆器,其中一个壶盖以珠钮为中心,贴饰12棱的星形泥片,上面并押印一圈连续涡纹。这是目前已知水下考古中年代最早的出水紫砂壶。
2.冬古湾沉船
200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福建、北京、广东等地的水下考古专家组队,在正对台湾海峡的漳州东山岛冬古湾的郑成功古战船遗址中发现一批文物,其中包括一件平盖朱砂圆壶(图2),底钤“状元及第”四字阳文篆字圆章(图3)。东山岛是郑成功的主要军事基地之一,经考古专家研究,该船年代约为康熙十五年(1676年)。
3.乌斯特兰号(the Oosterland)
1991年,由南非开普敦大学主持的考古队在南非开普敦Table海湾,对一艘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沉没的荷属东印度公司乌斯特兰号(the Oosterland)沉船进行考古打捞,出水物中有6件外销紫砂壶与数十件残片(图4),此批茶壶有两个特色,一是6件全部钤有款识(图5),且风格与中国本地的无异;二是部分茶壶外表已贴饰模印的吉祥纹样,显然是为了迎合西方市场而制作的外销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