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小说缺失了什么?》,指出了一个新的阅读现象。对此文学批评家与传播学者的观点是:新的经济环境与生产方式造就了白领新人群,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生存与拼搏的他们,并没有更多前人的经验可资借鉴,“杜拉拉”等职场小说的热销反映了他们心理上的巨大需求。然而,职场小说毕竟虚构大于真实,其一味强调的“人际关系”更不可看作“职场指南”。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职场会更“可怕”。
“杜拉拉”,这个显然出于随手拈来的可爱而又淘气的名字,成了一代白领的形象代言人。不仅成千上万的白领在“杜拉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连许多在校大学生也把自己在“校内网”上的网名改成了“杜拉拉”,希望在未来的职场中有“杜拉拉”那样化险为夷、步步晋升的好运气。
然而,在此类小说的封面上,“中国白领必读的职场谋略小说”、“解密职场江湖”、“全面解析职场生存法则”、“职场有政治,你执黑,我奉陪”,以及“格子间的无烟大战,美丽背后的权谋”等宣传文字,让一些人文学者感到不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对记者表露了他的担忧:“这些书看着玩是可以的,说教人智慧那是胡扯,不具有可学性。其中复杂的人际关系、阴谋重重的办公室政治、厚黑味道的职场哲学,代表了中国文化中不太好的一个方面,并不值得提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研究所所长蒋原伦表示:刚入职场大门的毕业生不应误以为这就是“就业指导”或“成功秘笈”。
职场真的这样“黑”?现象和“法则”被夸大
“假如销售讲‘善良’,各支持部门,包括HR(人力资源),指望什么发年终奖?”这是《杜拉拉2华年似水》开篇的一句反问。在“职场书”中,此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让许多初入职场的新人“醍醐灌顶”。
然而,一些工作数年的白领告诉记者,这些“法则”过于片面和夸大了。
“职场就是有着同样利益的人在一起工作,当利益点不同的时候,自然就出现了分歧,可能会出现‘跳槽’、‘炒人’或者‘暗算’。所以书中强调个人奋斗和自我保护,淡漠‘团队精神’、‘坦诚’、‘善良’这类合作性因素,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位在知名外企做HR的白领曹小姐告诉记者。她说,在她就职的公司里,“工作是工作,私底下我们同事之间还会有以家庭为单位的聚会,也会有活动,所以公司的氛围并不像书中写的那么紧张!”她看这些“职场书”,主要看中它是资深职场人以若干年的资历和经历写就的,非常契合外企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从中可获得工作上的共鸣和专业方面的知识。
“‘杜拉拉’系列和《浮沉》我都看过,有一些还是对职场有感悟的,看了蛮受影响的,但是在现实中运用不上——因为具体的人事环境不同。”一位在网站做公关工作的米小姐说,“其实在一个工作环境中,我们很难与一个待人不友善、做事不坦诚、没有团队协同能力的人合作。”而高校行政人员夏小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得更直接:“这类‘职场书’总结的大多是东方人处理关系的‘智慧’,具有真正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老板需要的是员工的真正实力,这样的‘智慧’未必有用!”
陈晓明的点评是:“人与人交往其实并无技巧可言。规则多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可能置你于失败,那样就等于没有规则。”他认为“职场书”的畅销是国人阅读功利心太重的表现。“现在书店里畅销小说类柜台摆得最多、最醒目的是‘职场书’,而国外书店最主流的小说绝不是这一类‘阴谋智慧’书,也不会放在显眼的地方。因为在国外,规则是放在明处的。”
“职场书”为何这样红?白领亟需职业设计
既然并非绝妙好书,“职场书”又为何“攻城拔寨”,掳获千万白领的心,成为当下中国最畅销的书?
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吴江这样揭开谜底:“白领人群渴望通过阅读来掌握设计职业生涯的路径。”
“中国现在有多少白领?占我国整个人力资源市场的10%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500万人,企业管理人员不少于2000万人。这么大一个人群,充满了成功的欲望。过去,职业生涯是单位和组织给你设计,现在是你自己设计。‘职场书’的热销,正是因为白领想从其中找到设计职业生涯、谋求成功的路径。”吴江说。
吴江介绍说,白领人群的职业生涯是“易变性职业生涯”,即其岗位主要随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容易变化。调查显示,从事技术性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岗位,流动量在30%以上。频繁的跳槽、不断地适应新环境、业绩的压力,使得白领人群亟需“指路明灯”,“职场小说”等书类的出现,填补了这一巨大的市场。
蒋原伦评论说:“‘格子间’里生存环境的激烈,刺激了白领人群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教人怎么揭开办公室幕后江湖、身处不败之地的‘职场书’,满足了白领心理上的需要。”
“看一些前人的经验当然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但最好的职业设计不是打通人际关系,更不是靠阴谋上位,而是把自己的经验、学识和价值观结合起来,定准未来的方向。”吴江这样说的时候像是在叮嘱自己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