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美大师陈扬龙称醴陵釉下彩工精艺妙、活绝物美但未被广泛认可
百年绝唱谁人听?
考古专业曾给了我不少欣赏古陶瓷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认识上的偏见,就是“敬古瓷而远新瓷”。其实,这种偏见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当下,这大师那大师的作品满天飞,且价格不菲,可让我心悦诚服者少之甚少。然而几天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醴陵釉下彩(釉下五彩)传人陈扬龙捧着自己即将在岭南会展出的釉下彩作品和我的一次谈话,彻底改变了这种观念。
陈大师的釉下彩作品胎体缜密轻薄,扣之声音舒扬;构图或满或留,别具一格;色彩恬淡雅致,层次分明……真有点“禅在花草中”的味道。这种瓷器用高火颜料绘制在坯体上,经釉层覆盖,在1400℃高温中多次烧制而成,制作难度大,且成功率不高,堪称醴陵绝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陈扬龙表示:目前,醴陵釉下彩还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市场价格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
烧造历史短
但绝不服输
记者:看了您的作品,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清新明快,典朴淡雅”。这些作品好像在色釉等方面和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醴陵早期釉下彩有些差异——起码色彩轻快亮丽了不少。
陈扬龙:是的,当时的作品材质较差,含铁量高,燃料又是煤或柴,因此色彩比较沉着,看上去古香古色。现在的醴陵釉下彩制作起来可就讲究了:材质的含铁量用科学的方法尽量减少,釉料多是始熔温度较高、表面张力较大的长石釉,颜料发色更稳定,比传统的石灰釉白度更高,釉下色料的艳度也有了明显提高,装饰效果更加清新明快了,烧制的温度也由原来的1250℃提高到了1400℃,瓷质更好了,坯体也比以前更薄更均匀了。
釉下五彩是醴陵的绝活——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瓷器工艺繁杂,在施釉的泥坯上徒手绘制又涉及到多色彩的问题,而每一种颜色比重的不同皆可导致它们与釉面结合时产生不同的分子排列,加上窑炉内气氛难以把握等多种因素,所以经常是烧制多件才有1件合格品。
记者:尽管如此,提到陶瓷,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还是“千年瓷都”景德镇。作为有历史责任感的工艺美术大师,您如何看这种尴尬?
陈扬龙:较其他古窑口而言,醴陵釉下彩历史确实不长,还曾历经沧桑。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有几个里程碑让她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窑口:以熊希龄为代表的那个时期(上世纪初)为第一里程碑,当时醴陵釉下彩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享誉全球;新中国成立后,醴陵因设计、生产高级陈设瓷、国家用瓷、国家礼品瓷、主席用瓷等而享有“红色官窑”之美誉,这为其第二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我的老师吴寿祺等)。而后至今,醴陵釉下彩在更多艺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下,正逐渐形成第三个里程碑。
记者:其实,醴陵釉下彩虽然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它禁锢少,不仅有自己的绝活,而且据说发展和创新这条路走得还很踏实。您能否总体谈一下醴陵釉下彩今天整体的发展、创新情况?
陈扬龙: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醴陵釉下彩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但也必须承认:釉下五彩在材质、釉色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的。为此,我自办陶瓷艺术室,力图在材质、工艺技巧、器型设计、装饰形式和色彩运用等五个方面做些努力,如在传统单线平填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薄施分层淡染”法;改变了传统折枝与满花的装饰形式,把“装饰性的构图、写实性的表现手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既保留了釉下五彩的传统特色,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与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