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里有一件青花瓷,是个茶壶,但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5月22日,本报热线接到市民马秀玲打来的电话。
当天下午,在首府南昌路马秀玲的饭馆里,记者见到了用报纸包裹着的她所说的青花瓷。这个看似茶壶的白色瓷器,壶身上绘有一老一少两位栩栩如生的人物,且两组呈对称分布的蓝色图案,壶身高约10厘米、直径约13厘米,壶嘴残缺只剩下侧身的一个小口,小口上方和对称的另一侧相同高度留有把柄的残缺,壶口和壶的底座都为圆形,壶口一周留有陈旧的茶垢。
现年41岁的马秀玲告诉记者,这是她19年前回老家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王家山村探亲时,从她大姐家找出后带回来的。
她指出壶身的两组人物图案乍一看似乎是完全相同的图案,并且呈对称分布,但仔细对比,就会发现两组图案中少年的右手手指一个为5只,另一个是6只。
“当时我大姐家还住在窑洞里,这个瓷壶就扔在她家另一个堆放杂物的破窑洞里,黑乎乎的,都是油污,看起来脏脏的。”马秀玲说,当时她问是什么东西,她大姐说,“是个烂茶壶”。
马秀玲觉得很可能是个宝贝,就用洗衣粉洗了一下,这才看清原来是个壶嘴和把手都坏了的白底蓝色图案的瓷壶。此后,她带着瓷壶回到了新疆。在以后的日子里,她虽然和父母从奎屯搬家到了乌鲁木齐,并且又搬了几次家,但她把这个破瓷壶一直保存着。
后来,她用洗衣粉和清洁球把瓷壶差不多完全洗干净了,她才看清壶身上的蓝色图案原来是一老一少两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在用清洁球擦洗的过程中,她虽然把壶身表面打磨得不再光亮,但蓝色的图案就像是渗透的一样,并没有被磨去。她认为瓷壶的上色技术不一般。
前些日子,马秀玲在电视上看到,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青花瓷展览,通过与电视上看到的青花瓷对比,她发现自己的瓷壶和青花瓷很相像。
“我认为我的(瓷壶)也是青花瓷,是个值钱的宝贝,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马秀玲说,当她两天前看到本报报道《霍城农民邂逅元代青花凤首扁壶》的报道后,她决定给自己的瓷壶验明一下真假。
马秀玲告诉记者,她奶奶的弟弟曾经是国民党期间平凉县的县长,她的父母50年代来到新疆,当时留下她的大姐在老家。在她的老家,很多村民都从地里挖出过瓷器、铜钱等文物。至于她的青花瓷壶,从当年被扔在大姐家的窑洞,以及从壶口的茶垢来看,应该是早些年家里的老人喝茶用的茶壶,因为当地的回族老人历来都有用小茶壶喝茶的习惯。
相关链接:青花
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