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瓷器上的龙纹,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各时代的不同特征,而体现出不同的神态。每当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之时,龙便呈现出威武雄壮之态;每当社会黑暗国力衰落之际,龙便软弱无力,徒具其表。”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顾问蔡毅,日前为《扬子鉴宝》视频栏目作了“明清官窑瓷器上的龙纹”讲座。
●明代早期:
龙爪如鹰爪雄健有力
蔡毅说,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建功卓著。其子成祖朱棣虽无开创之功,但他对明政权的巩固却起了关键作用。宣宗朱瞻基也是守成之君,于朝政颇多补偏救弊的措施。“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明朝早期瓷器上的龙,龙相威武端庄,强调至尊,龙形头部变大,前颚翘起,似猪嘴,身躯及四肢较为粗壮,龙须毛发浓密,是一种昂然向上的神态。”
蔡毅说,龙爪最有特色,犹如鹰爪雄健有力,大有力透纸背之感。在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上,龙纹题材非常广泛,不仅有独龙、双龙,还有九龙、十龙、团龙等,这些龙在海水中上下翻腾,气势磅礴。
●明代中期:
目光呆滞温驯得像宠物
“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明朝政治日趋混乱和黑暗,统治阶级糜财无度,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层出不穷。正德皇帝甚至宠信奸佞专事游乐,致使朝政败坏生灵涂炭,几乎葬送了明朝基业。”这一时代特征,从龙的形态特征上也能看出来,蔡毅介绍说,明代中期瓷器上的龙纹,已没有明早期所具有的蓬勃向上的风貌,变得温驯且无野性,像豢养的宠物,腹部细长成条状,身体僵硬,轮形脚爪软弱无力,两只龙眼目光呆滞,有如戴上眼镜一般,龙发稀疏地向上纷飞。
这个时期各种柔媚姿态的龙盛行一时,如香草龙、翼龙、螭龙等等。这些龙即便是在海水云天间飞舞,也是匆匆行走而无呼风唤雨的神力,更多的是在花间漫步,池中嬉戏。
●明代晚期:
龙纹简化用笔草率马虎
这一段的历史情况是,嘉靖、隆庆、万历皇帝即位之初,明朝的政治颇有中兴之势,可惜好景不长,待到崇祯皇帝时,迫于农民起义的冲击,最终成为亡国之君,把朱明王朝江山断送。蔡毅分析说,这段时期,龙纹在瓷器上,以嘉靖、万历时期为代表,早期尚能属阳刚之形,后期则属阴柔之态——龙身更细长,龙首变小,上颚伸出。龙纹简化多以平涂方式渲染,用笔草率马虎的程度历史上罕见。
●清朝中晚期:
状似威严实则毫无神韵
再看清朝,虽然康乾盛世很辉煌,但乾隆中叶以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到了清代晚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国内农民起义和人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宣统三年清王朝覆亡。
“纵观整个清代瓷器上的龙纹,它与皇帝的命运一样,气势日益虚弱。”蔡毅分析说,康熙、雍正时期的瓷器上有一些凶猛的老龙怒目而视,龙身健壮,头骨高高隆起,毛发蓬松,勇猛雄健之态令人生畏。雍正时期瓷器上的龙纹,其栩栩如生之态也毫不逊色永乐、宣德。而乾隆晚期以后的龙,下颚低垂,状似威严,但实则毫无神韵,感觉上只有一个躯壳,已经没有了龙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