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的广州人民美术社是新石湾美术陶瓷厂的前身。
美陶厂的石湾公仔博物馆是全国办得最好的行业博物馆。
外国旅游团对石湾公仔兴趣浓厚,几乎每人都会带走几个做手信。
产品标签
1956年,根据周恩来总理“要把老字号办下去”的指示,石湾美术陶瓷厂成立了,并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存活了50年,直至2006年才转制为私营企业,并改名为新石湾美术陶瓷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它也有过迷惘阵痛。所幸,2000年前后,它找到了新的定位———文化工场,并先后建立了近百年来全国唯一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陶瓷行业纪念馆“刘传纪念馆”和被誉为全国各陶瓷产区办得最好的行业博物馆“石湾公仔”博物馆。而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它在业内首次兴起了红色陶艺和家居陶艺概念。
浮城绘
石湾陶瓷独具民间泥土气息
长大之后在外地博物馆看到石湾陶瓷作品,我才知道那种叫做“雨淋墙”的蓝色窑变,是石湾一绝。小时候家里有几个花盆、烟灰缸,都是那样的颜色。我对它们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们有生动传神的造型。有个水仙花盆是一只螃蟹,有个烟灰缸把上有一对猫,又有个烟灰缸是只大象。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螃蟹、猫和大象是我家里令人眼前一亮的角色。
现在想来,这些小动物应该都出自石湾美术陶瓷厂。式样普通的烟灰缸,在佛山街上随便就可以买到一个。没有人关心工艺师的名字,没有人当它们是高雅艺术品。或许只有小孩子,才会记住那烟灰缸上弓身嬉戏的猫,是多么栩栩如生。
大师的手艺,匠人的身份,石湾陶瓷从来没有景德镇瓷器般矜贵,多年来却一直深入寻常百姓家。远在某某牌地砖,某某牌马桶风行全国之前,就有多少佛山人家会在神台上摆个抚长须执大刀的关公?
太习以为常,我甚至一度以为那样的蓝色、青色釉,那样的大笑佛、十八罗汉,就是中国传统陶瓷的样子。直到后来参观了石湾美陶厂,才惊觉石湾陶瓷的独一无二。石湾出品的钟馗脸上那凸起的筋肉,怒竖的须眉,是大名鼎鼎的景德镇陶瓷也做不出的效果。据说,因为石湾陶土质地特别,比瓷更具弹性,所以石湾公仔表情更丰富,更逼真。
珍陶馆的大师作品固然动人,不过更令我默默赞叹的,是美陶厂内各大师的工作室。看上去只是一个个办公室,然而不经意就会在走廊上撞见精致不输祖庙的一大排瓦脊公仔。这些大师多年来一直默默在石南大桥下的这座不起眼的工厂上班。有可能你家那座关公像,多年前就出自他们中的某一位之手。
或许正因如此,石湾陶瓷从来都独具民间泥土气息。甚至体现在方言中。小时候爸爸教我讲佛山话:“佛山有个石湾,石湾有好多烟,烟亲我只眼,医来医去都医唔翻……”多年后我才明白,那就是陶瓷的烟。又常听奶奶形容某人口甜舌滑,“一张嘴好似去石湾捞过油。”什么油?奶奶向我解释:“可不就是陶瓷的釉!”吴淑华
原景重现
纵观石湾制陶业发展史,从来都是“亲江湖”而“远庙堂”。于1956年成立的石湾美术陶瓷厂,50多年来,批量生产日用陶瓷、引入建筑园林陶瓷生产线、扩展古老民间陶艺题材、创新表现手法、兴建陶瓷博物馆等,然而,它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在中国庞杂的陶瓷族谱中谋求何许地位,不过是匠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嗅到浓烈的商机,于是谱写了这么一个因地制宜、差异化营销的绝好案例。然而,无论如何,这个“陶瓷文化工场”对如何保护濒危的“非物质遗产”命题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11位“大师”美陶厂占9位
现年70岁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炳,1955年参加工艺生产合作社(后合并为石湾美术陶瓷厂),至今尚在美陶厂任职,亲身经历了美陶厂五十多年的发展。据他介绍,1956年石湾美术陶瓷厂成立并集中了石湾所有“古玩行”从业人员,此后三十年“石湾公仔”的创作和生产一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这种情况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因一些个体陶艺企业的出现才有所改变,但美陶公司仍然占据着“石湾公仔”行业的主导地位,而美陶公司艺术品的生产,亦决定着“石湾公仔”创作发展方向。
也许,发生在美陶厂现任办公室主任李星身上的一件事,可以从侧面说明美陶厂的地位。1994年,李星大学毕业找工作,其中一家面试的公司就是美陶厂。“在广州火车站下车后,我买了一张广州市地图,周边城市的介绍里,就标出两个点,一个是佛山,一个是石湾美术陶瓷厂。”
其实,自1979年国家轻工部评出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后,美陶厂就像是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圆梦工场”,至2007年,全国共评出365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山先后有11位工艺美术创作者被授予这个称号,而美陶厂就占了9位。刘传、刘泽棉、梅文鼎……这些频频见于报端备受藏家推崇的人物,都是“经纪公司”石湾美术陶瓷厂旗下知名“艺人”。
每一次“变身”都紧贴市场
要评述或者枚举美陶厂在艺术上的创新,绝对是一项艰难的事情。80年代后,美陶厂可谓进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全盛时代,除九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外,还先后出现了三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十多位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于他们来说,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不过,对这群陶艺家来说,创新也好,革命也好,现实的“用处”永远是最好的催化剂。
学院派出身的梅文鼎,该是创新大潮中最受争议的人物,赞成者将他誉为“石湾现代陶艺的倡导者”,反对者则称“石湾公仔会死在梅文鼎的手里”。1973年,梅文鼎陪来自美国的参观团到工厂附近的商店购物,外国客人看中了一个石湾夜壶,争相购买,说要拿回去煮咖啡。旁观的国人不解,美国客人则回答,那么好的陶艺用来拉屎不是更浪费吗?就这么一件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尴尬事,却在梅文鼎心底掀起了千层巨浪,石湾陶艺可否突破传统发展呢?
梅文鼎在广州美院读书时的一位老同学,1984年时,说要为他在广州办个展。当时办展览不是有钱就行,要经过广州市文化局批准。梅文鼎想起了多年前外国客人执意拿“夜壶”烧咖啡的事,创作了一批超出传统公仔范畴的陶艺产品,并命名为“石湾现代陶器”。1985年,该系列作品获邀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轰动整个陶艺界,梅文鼎也被中国文化部刊物称为“石湾现代陶艺的开拓者”。当年展出的系列作品,梅老先生自评是将家居装饰概念引入石湾公仔的萌芽产品。“陶瓷不仅是收藏品,也是环境艺术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是陶塑在现代发展的一个方向。”
石湾公仔自诞生之初,呈现的就是市井民众日常生活质朴而贴心的愿望,美陶厂更是依靠盈利而生存。所以,在罗汉童子、送子观音等慢慢地淡出市民案头摆设后,美陶厂也孜孜不倦地研发新产品,比如80年代初期于业内率先引入劈开砖、琉璃瓦生产线,美陶厂旗下的红狮牌美术陶瓷第一个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石湾公仔原产地标记证书。
80年代博物馆营销萌芽
老板办私人博物馆,多年前早有先例。可近年来,许多民营企业家的热情转向创办企业博物馆,极富新意,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企业竞争的新方式。美陶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呈现了博物馆营销的端倪。
“大概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厂里将1968年挖的防空洞辟为陶艺展示厅,就是现在看到的‘珍陶馆’,展示师傅们的作品。”梅文鼎大师告诉记者,珍陶馆自八十年代起就常年免费开放。2001年,刘传大师逝世,美陶厂兴建并对公众开放了近百年来全国唯一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陶瓷行业纪念馆———刘传纪念馆。
如果说珍陶馆和刘传纪念馆体现的更多是美陶厂博物馆营销的一个雏形,那在2004年开放的“石湾公仔”博物馆,就真正将博物馆与企业工厂结合了起来。这个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一手创建的专业陶艺展馆内,展出了从5000多年前河宕贝丘遗址出土文物,到当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在内的102件文物和艺术作品,而其中,还包括了百年薪火不断的古窑同庆灶。而后,美陶厂又相继在厂区内建立了红色陶艺创意基地、陶艺与家居展示室。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五大陶艺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
第一访谈
梯队培训人才传承不是问题
访谈人
陈月华
石湾美术陶瓷厂董事长
美陶厂发展分四个阶段
记者:美陶厂发展有五十多年了,您觉得有没有一些泾渭分明的转折点?
陈月华:我觉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从建立到1965年,当时主要生产酒酲、糖果醠等低值陶瓷,此外还有部分歌颂劳动人民的公仔。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厂职工加班加点生产毛主席塑像,和一些红色主题的作品,而且作品署名多是集体创作,这些使用色彩强烈的釉料来表现主题的作品,现在成了红色收藏家们追求的对象。1977年至2000年,进入了自由创作阶段,社会需要传统工艺品,这时期的作品,艺术性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0年后,传统创作遇到了瓶颈,所以我们在开拓更大范围的题材外,也尝试在材质、技法上进行创新。
八九十年代领导人频繁来访
记者:听李星说1995他买广州地图,标广州的周边城市时,佛山就有两个点,一个署名佛山,一个署名石湾美术陶瓷厂。当年美陶厂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陈月华:石湾公仔在经历了唐宋两代的成长壮大和明清时期的成熟发展阶段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当时石湾陶业行会已细分为26行,各行均有自己的地域进行生产,其中古玩行(石湾公仔)成为石湾的代表性产品。而在1956年成立的美陶厂,集中了全石湾所有“古玩行”从业人员,在八九十年代,凡是到佛山参观访问的外国首脑和到佛山视察的国家领导人,都会到美陶厂来的。
记者:美陶厂除了开放生产工场给市民参观外,五大陶艺博物馆也常年免费开放。请问初衷是什么呢?
陈月华:我们本来就是这个行业的领军企业,也觉得有这个责任去宣传和发扬陶艺文化。除了市民来参观外,也有旅行社带团过来参观,希望更多的人能由我们美陶厂去认识了解制陶文化。
企业转制收藏和实用双线发展
记者:20世纪八十年代后,建筑卫生陶瓷在佛山蓬勃发展。美陶厂曾经有往这方面发展吗?
陈月华:石湾公仔只能做文化、艺术品,不能产业化大规模生产,所以在八十年代前期,美陶厂的主要战线也在园林建筑陶瓷装饰方面,如西班牙瓦、日本瓦、劈开砖、仿木陶瓷砖等等。2006年美陶厂转制后我们才分成了两个企业,一个是佛山红狮陶瓷有限公司,一个就是现在的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而现在美陶厂的发展分两个方向,一是利用大师效应生产高精尖部分的收藏陶瓷;一是向实用性方面发展,将陶瓷与家居装饰结合起来。
记者:那转制后9位中国工业美术大师与美陶厂是什么关系了呢?会不会对美陶厂人才的传承造成影响呢?
陈月华:美陶厂由国有企业转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后,广东省美术工艺大师以上级别的陶艺工作者,都转为美陶厂的股东了。而我们也从相关专业的学院招进了很多新人,实行梯队培训,像产品一样,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传承应该不是问题。
旁论
创新不怕被模仿
刘孟涵:佛山市陶瓷美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佛山市陶城报社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者:您怎么评价石湾美术陶瓷厂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遗产石湾公仔中所做出的贡献?
刘孟涵:现在在全国很多地方“文化遗产”呈现的多是濒危景象,然而在佛山,石湾公仔产业却蓬勃发展,这与在上世纪50年代起就集中人才资源和技术建立了石湾美术陶瓷厂息息相关。一方面,它使得很多老一辈的民间工艺人团结有凝聚力,创作人物的刘传、创作山公(微塑)的廖坚、创作器皿的梁华甫和擅长创作动物的区乾,在美陶厂成立后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把他们的创作手法传承了下来。当时,区乾都已经回家种田,不再从事陶塑创作的了,是美陶厂把他请了回来,让艺术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在抢救、挖掘的基础上,这么多年来美陶厂也做出了很多创新,拓宽了石湾公仔的题材领域并创新了创作手法,扩大了石湾公仔的影响。
记者:据说,发展至今天,微塑、胎毛技艺和贴塑等三项传统的石湾陶艺绝活,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而美陶厂现任董事长陈月华女士称主要是由于缺少资金去保护这些传统技法,您怎么看呢?
刘孟涵:我觉得主要是有没有市场的问题。美陶厂现在的规模比过去大了很多倍,产品品种也丰富了很多,像传统胎毛技艺、微塑手法,一笔一划画出来的,细分市场有人愿意花钱去购买这些手法做出来的东西,才能传承下去。所以,我觉得美陶厂要做的是去寻找适应传统技艺手法的产品和市场。
记者:在过去几十年,石湾艺术陶瓷是美陶厂一家独大,现在据说大型企业已发展有10多家,另外还有200多个作坊。您觉得美陶厂怎样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呢?
刘孟涵:我认为他们不能以老大哥自居,要看到现在百花齐放的局面。要向中小企业甚至个人工作室学习。
记者:据说竞争多了,仿冒的产品也多。
刘孟涵:对于没有侵犯知识产权的模仿,我觉得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有创意的艺术工作者,只是金字塔尖很小的一部分,期望所有的创作都是原创是不现实的。真正有实力的艺术家,创新是不怕被模仿的,因为他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头。
前尘往事
与父亲一起被评为“大师”
刘雪玲:广东工艺美术大师,1981年进入美陶厂
因为父母都在美陶厂工作,1981年,我毕业后很自然进了美陶厂工作,开始时做学徒。我正好是美陶厂招的最后一批学徒,后来取消了学徒制。2001年,我与父亲一起被评上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当时是抱着试一下的心情参加的,没想到真评上了,还跟父亲一起去领奖。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比较幸运,而他们那一代人因为之前国家没有精力、财力去扶持传统民间工业,错失了很多时间。
每年大家同题制作生肖公仔
霍家荣: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97年进入石湾美陶厂
我本来是在石湾湾江艺术陶瓷厂工作的,1997年佛陶集团重组,就被纳入了美术陶瓷厂。2003年我44岁时,被评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是入选国家级陶艺大师中最年轻的。在美陶厂工作,老前辈比较多,大家经常交流,他们也会给我提意见。而每年我们同题操作的题目就是做生肖公仔,每人做数款,然后大家评价再选一些款式投产。
两只“老鼠”卖了13万元
刘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美陶厂建立后任职至今
1955年,美陶厂组织合作社时,我就在这里工作了。最早的办公地点在东平河边,是木材搭建的棚房,1963年搬到了现在的厂址。我最初做生肖公仔,后来做玩具,现在做艺术品。2003年我做了一个《李白》的陶艺,2004年在香港拍卖价是5万元,现在应该是10万元了。2007年做了两只老鼠,并以13万元的售价卖了出去。
“有人说石湾陶艺死在我手里”
梅文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62年由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进入美陶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有个大学同学说要帮我办一个个展。当时我就想要办一个全新的展览。1984年策划举办了《石湾现代陶器》展第一回专题展,当时有人说石湾传统要死在梅文鼎手里。后来,廖冰兄推荐我到北京展出,当时刘开渠在北京文化部任职,他说石湾陶艺没必要到北京展出。不过,廖冰兄极力推荐,他就让我寄些作品的图片给他看,刚好有游客拍了些图片给我,我把图片寄给了他。后来,刘开渠就通知广东省文化局过去签约,同意我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采访手记
博物馆与工厂
博物馆与工厂,相信很少会有人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其实,我也如此。今年3月,美陶厂的主任李星打来电话,说看了《佛山制造》关于“南风古灶”的报道,推荐同样很有文化底蕴的石湾美陶厂。挂电话后,我马上去找相关资料发现,如今石湾艺术陶瓷有10多家大型企业,200多个作坊,而美陶厂是其中资格最老影响力最大的一家。表面看来它是一家工厂,一个企业,但跟同事沟通后却发现,它更是一个文化工场。于是,正式采访前,我先去美陶厂探路。
清幽、古朴、典雅,在美陶厂的大门前下了车,我的脑海中忽地闪现出这样的字眼。但是,在现代,每个企业都会对它的厂房或者办公大楼进行装扮,园林楼阁假山喷泉还不足以让它脱颖而出。它最独特的还是将博物馆思想运用到企业包装上去,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数条参观路线:第一是参观生产线,这是实体生产线,观众可以看到真实生产线以及实际的操作过程,还能亲自体验制陶乐趣;第二是参观博物馆,“石湾公仔”博物馆以石湾陶瓷发展历史为主线,除了精美的艺术品外,还展出了数百年来窑火不断的同庆灶;第三是刘传纪念馆、珍陶馆、红色陶艺创意基地、陶艺与家居展示室,分类陈列着五十多年来美陶厂大师们的杰作。离开后,我反反复复地想,与其说它是一个工厂,毋宁说是一个博物馆,一个文化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