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陶瓷鉴藏中,了解一些文物修复和赝品作伪的简单技法,有助于识别伪品。现介绍几种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中使用的陶瓷锈蚀效果制作方法,这些方法多数要依靠漆、胶等粘合剂,实践中还有用鸡蛋清及植物和动物胶调和土锈的做法,在鉴识实物中须加留意。
一、土锈制作法:由于陶瓷文物长期深埋地下,有些泥土变得坚硬板结,牢固地附着在器物表面,凝固成不同形状的土疤。一般用扑撒法作:用“502”强力粘合剂或漆皮汁(虫胶酒精液)、清漆等喷在需要做锈的部分,然后将研好的黄土(发白的土锈可在黄土中加白粉子)撒在上面,干后即成土锈。也可将胶与泥浆混合,用牙刷弹、墩、刷,做出点状或斑状土锈。
二、水锈制作法长期埋在地下的陶瓷文物的表面多附着一些白色沉积物,多呈水痕形状,俗称水锈。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镁、三氧化二铁等物质。其作法一般采用扑撒法,将清漆、漆皮汁喷或刷在须做水锈的部位,然后将滑石粉或其他体质颜料粉末扑撒在上面,等涂层完全干燥后,清除干净浮粉即成。
也可用复分解法,即在需要做水锈部位涂一层硅酸钠水溶液,待其干燥后,再用5%的稀盐酸在涂层表面刷涂一遍,盐酸遇硅酸钠后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白色盐类物质并附在器壁上。还可用“502”粘合剂滴涂在须做水锈的部位上,胶液未固化前用水及时喷撒或冲洗有胶部位,胶遇水后即泛白并固化。
三、“银釉”效果制作:墓葬中出土的铅绿釉器表面,常会发现一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物质,俗称“银釉”。它主要是处于潮湿环境,铅绿釉面受到轻微溶蚀,溶蚀下来的物质连同水中原有的可溶性盐类沉积下来的沉积物。
这种“银釉”以汉绿釉陶器上最为常见,在唐三彩和其他彩釉器上有时也能见到。其作旧可采用清漆中加银粉刷喷的方法;也可采用云母粉硅酸钠溶液刷涂,然后再涂稀盐酸,硅酸钠与稀盐酸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一层带云母光泽的盐类物质,反复几次即可出现银釉的效果;还可采用“银镜反应”制取出氧化银中的银,或用银箔中的银粉,然后用清漆调匀,喷刷在器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