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先生的“官窑”瓷瓶为现代仿品,仿“官窑”釉纹“贼光”刺眼。
袁先生近日晒出一个几年前从古玩商手里买回来的“官窑”小瓷瓶;广州张小姐则晒出一个家传的瓷瓶,据称是“官窑”古瓷。遗憾的是,经不同专家鉴定,均非“官窑”真品,其中袁先生的是现代仿瓷,张小姐的则是清末民初的杂窑瓷。
贼光刺眼实非官窑
袁先生晒出的“官窑”瓷器,是小件品,品相比较完整,据称是几年前花了1000多元买回来的。本报邀请两位专家,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兼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黄明威、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专家杨庆强,为袁先生做了面对面的现场实物鉴定。
黄明威、杨庆强两位专家一致认为,这其实是现代仿品,仿“官窑”釉纹,但“贼光”刺眼,釉脂及足口亦不对路,明显是现代仿品,收藏价值不大。真正的“官窑”瓷,如果是1000多元买到,等于“执到宝”,这种机会对于普通收藏者,尤其是初入门的古陶瓷收藏者来说,简直就是奢望,贪便宜倒易陷入仿品陷阱。专家估值约百元。
清末杂窑瓷约值千元
张小姐晒出的“官窑瓷”,也是小件品,品相稍差,外表有明显的磨损痕迹。据称是祖辈传下来的。本报邀请到为张小姐进行鉴宝的专家,是广州佳士得博览中心古陶瓷鉴定专家、广州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李鸿基先生。
专家认为,这是件老东西,但并不是张小姐所认为的“官窑”瓷,其实应该是清末民初的杂窑瓷。所谓杂窑,就是民间一些不出名的窑场的统称。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一样,这件藏品也产于江浙一带,但与真正“官窑”差别巨大。虽非“官窑”真品,但鉴于该藏品非新仿品,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专家估值约千元。
收藏课堂
官窑两大鲜明特点
接连两个持宝者所藏“官窑”瓷都被鉴定出非真品,对持宝者信心有所打击。广州佳士得博览中心古陶瓷鉴定专家李鸿基,以其研究和教学用的“官窑”瓷片做活教材,为晒宝市民讲述了“官窑”瓷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釉如堆脂”,二是“紫口铁足”。
官窑,从广义上讲,与民窑相对,统称为朝廷烧造瓷器的窑场;从狭义上来讲,是指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位于江浙一带,在中国古陶瓷史上负有盛名。用釉普遍很厚,从原址挖掘出来的官窑碎瓷片侧面可以看出,有的釉层比瓷胎还厚,晶莹纯厚如堆脂。瓷片外表都有纵横交错的大块纹片,有的透着胎色,更显得其釉冰清玉洁。由于特殊的上釉及支烧方法,成品“官窑”瓷器自出炉后,口部和足部就呈紫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另外,“官窑”光泽也是温润柔和的,如果太亮,有贼光,则必为膺品。
家中是否藏有宝物?如何识别宝物价值?如何探究宝物后面的人文历史?不妨把你的宝物“晒”出来,我们将帮你请专家进行品鉴,和广大读者朋友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