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3日,广东省阳江市大八镇周亨村发现的古代铜鼓。
肇庆市封开县金装镇望高古建筑群。
肇庆市端州区塘岗初等小学。
核心提示:
不久前,河南的考古工作者意外接到报料,市民家门口几条常见的水渠大有来路,一条叫大明渠,传说是明代修建的;另一条传说是大清渠,是清代修造的,“它们真的是文物吗?”;南京的市民王红英在一次修房子的时候,地下突然发现了几百条红蛇,再往下挖时,家中伺养的好猪突然死掉,“考古队员能来家中帮我看看吗?”……一年以来,全国各地的文物工作者不断接到市民的“报料”,顺藤摸瓜,这些过去被忽视的文物线索后面,不少发现了重要文物。
作为建国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由上而下、全国铺开。2009年,是广东省进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最关键的一年,文物专家们带着更高级的仪器,深入全省各地“地毯式”搜查文物,2万多个行政村都一一进行了清查。此次文物普查专家之一、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邓炳权告诉记者,半年多以来,专家们发现了不少“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文物。
6月13日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之际,广东省文物局向本报记者透露了一份普查到的最新发现的文物清单。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参与此次田野普查的文物专家,披露掩埋在广东乡土里那些与文物有关的惊心故事。
有文物被毁,痛!
明代摩崖石刻毁于采石场
“距离上一次对广东乡土的文物普查,已整整过去20多年。”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邓炳权回忆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自1981年秋至1985年,主要就是清点受文革破坏及幸存的文物。而建国后50年代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则像“小儿科”一样,“那时,普查规模小,不规范,没有留下统计数据”。
可是,文物专家眼中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却是形势最为严峻的一次。“根据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中国大约有40多万处不可移动的文物,但据推测,现在至少有1/3已经没有了,其中,人为破坏是主要原因。”文物专家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后大型土建在城市的兴建,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铺开,许多文物的命运都在扑朔未定之中。
上个月,省考古所副所长邱立诚带队到云浮普查。在云南县,专家们对当地的一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那一组明代的摩崖石刻,硬生生地被毁掉。当地采石场的工程人员没有注意到这个文物保护单位,把它完全破坏了。“县政府已经把这个地点作为保护单位,但却被破坏了,比较恶劣,现在政府正在调查此事。”邱立诚说。
“本来,当地国土部门把土地审批给采石场之前,应该事先知会文物部门,请文物部门鉴定,但就是有不少地方政府做不到。”邱立诚惋惜地说,目前在广东一些中小城市地方政府,对文物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甚至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引进资金建设,经常故意躲避文物保护部门,竟然把获得经济利益与文物保护当成了“死对头”。
邓炳权说,即便是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明知故毁的事故,也不乏其例。原来陈家祠旁边有一座黄家祠,当时已经申报了文物保护单位,但在地铁建设中还是无情被拆。
村民在古墓旁打井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对象就是不可移动文物,要求专家们调查全省100%的行政村,所以乡土建筑中有文物价值的遗址或建筑,就是此次调查的重点。”邓炳权说。但在广东农村的普查中,专家们却发现,村民们许多“无知”、莽撞行为,正在威胁乡土文物。
专家们在清远市城区飞来峡镇禾仓村发现古墓一座,经考证,该墓为明代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黄思岩夫妇墓,比较珍贵。然而,这座墓葬已经被明显盗掘。更有趣的是,文物专家在现场发现,墓葬的前台由于村民种果开辟一通道而受到破坏,在距墓约十米处有村民搭建帐篷钻洞打井取水。
“文物偷盗、走私的魔爪,已经伸向最偏僻的乡土。”据了解,在北方某些省份文物的盗掘、走私国外,已形成一整个谋取利润的链条,不法分子往往利用的就是村民的无知或短见。即便是在文物资源相对有限的广东农村,文物普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令人心痛的偷盗事件。
在潮州市潮安县,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从熙公祠的精美石雕被偷走,后来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及时追查,才挽救了这两块价值连城的“国宝”石雕被偷运国外的命运。“文物偷盗行为已经渗透到农村,但农民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太淡薄,这是文物普查中最令专家担心的问题。”邓炳权告诉记者。
广东人对文物感情“麻麻地”?
截至2009年4月30日,广东省累计共到位文物普查经费5170多万元,这一数字居于全国前列,但仍然落后于浙江、四川等省份。
“这次文物普查中,广东有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政府不愿意投入经费,比如梅县山区、湛江、茂名、揭阳等地,虽然当地经济有困难,但应该加强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有些地方投入三两万,有些地方只是投入一万几千,有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各地虽然都签了责任书,但是落实起来却很难。”邱立诚道出苦衷。
邓炳权在广州郊区的某个村庄,遭遇到村民们对文物的冷眼。这个被专家们鉴定为清代古村落的村庄,严格按照“梳式布局”,穷人和富人都按照宗族统一规划,上百年未变,非常罕见的古村落建筑群。“这样难得的古村落,我们把它的价值告诉村民,村民们却说,他们准备拆掉这些老房子,盖三层楼房出租出去。”邓炳权说,村民们的冷淡让他特别苦恼:“经济开发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乡土,原来村民们对传统文化、古建筑宗祠保护的最基本信念,已经开始瓦解了。”
“有些村民会认为政府已登记了文物后会对他们有所限制,包括民营工厂、村民物业等的古建筑,他们不愿意被登记为文物。”邱立诚认为,在基层广东农村,一些民众对文物的态度让专家们心寒。
有新文物被发现,喜!
新文物层出不穷全省最大的铜鼓、最完整的明代八角庙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就是古代‘官式建筑’———古代宫殿或祠堂,但第三次普查的重点放在了乡土建筑中的精华,比如首次提出了对古村落的保护。”邓炳权说。
邓炳权告诉记者,就像开平碉楼可以当选世界遗产那样,广东的许多乡土建筑这次都可能申报为“国保”或“省保”单位。最典型的就是客家地区的许多围龙屋。邓炳权还在河源的和平县发现了一个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那些民居中西合璧,使用中国的砖木结构,也使用西方的钢筋混凝土,形式上还有巴洛克风格,与开平碉楼有异曲同工之妙”。专家们正准备将其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
邱立诚透露了自己普查过程中最惊喜的发现:根据老百姓报料,2009年4月13日,专家们在阳江县发现了目前全省最大的铜鼓,铜鼓大概是2000年前的先民遗物,鼓面直径1.42米,鼓面中心是八芒的太阳,周围分布6只青蛙铜像,鼓身饰雷纹,是广东省出土的最大铜鼓。
邓炳权最为惊喜的发现有两个:第一个是,花都区某个村子的一座被荒废的明代八角庙,在普查中被专家们认定为明代建筑,准备申报为文保单位,“这么完整的明代建筑在广东省内已不多见了”。另一个是,高明某个村子的村民,发现了一个明代水利建筑———罗塘陂,“这个水利灌溉设施特别神奇,从明代一直使用到现在,至今还灌溉着上万亩农田,造福附近的几个村子”。
新类型文物出现东江水泥厂、陶陶居、白天鹅宾馆
引人注意的是,第三次文物普查大大将文物的概念扩充了。“文物普查规定了一个非常新的‘临界点’———2007年9月30日以前有价值的建筑或遗址,都有可能被列为文物。”邓炳权告诉记者,一批近年来被认定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食肆,被列入了文物普查的登记表。其中就包括,广州历史最悠久的茶楼———始建于1928年的北园酒家,新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以及陶陶居和莲香楼。“这些反映广东近现代文明的地点,只要有相应的历史建筑遗存,都有望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邱立诚则告诉记者,这次普查包括了20世纪文化遗产,包括清末民国、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建筑物名人故居、水利建设、学校、铁路、码头、工厂等等,广东由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由此诞生了一大批新类型的文物。“比如东莞石龙镇铁路桥,反映了广深铁路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现在就把它列为保护单位,以后可能会成为参观点。东莞东江水泥厂,是东莞首家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资产重组的水泥股份制企业,旧厂房保留下来有机会改造成现代工业遗址博物馆。”
新的文物监管方式顺德有了文物保护志愿者
文物普查中,即使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仍然难逃被破坏的命运。参与普查的专家们有怎样的建议?
邓炳权告诉记者,在这次文物普查中,专家们在顺德发现了当地非常好的办法,当地发动志愿者组成了一个文物保护、监察小分队。“一个乡级文管单位,可能就3个干部管文物,怎么可能每天全乡跑?顺德文化部门想出了好办法,他们在两个试点镇,发动了文物保护志愿者,村民、学生都可以参加。”邓炳权认为,只要发扬村民们对本乡本土文化的热爱,每个村民都可能成为志愿者,这样,就能在乡土民间构筑文物保护的防线。
“尽管志愿者是义务的,当然也需要一点小鼓励,比如顺德当地的文物展览或活动,都优先让这些志愿者参与,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长期关注,对于及时举报文物破坏的志愿者,还给予奖励。”邓炳权认为,顺德的办法应该及时向全省推广。
采写:本报记者/李培实习生/朱庆淼通讯员/张亮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广东部分新发现
惠州大亚湾纯洲岛古代遗址
2009年3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惠州大亚湾纯洲岛———惠州港荃湾港区煤码头一期工程用地范围进行文物考古调查,该岛被列为惠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点。3月4日,调查队对大亚湾纯洲岛造船湾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现了灰坑、墓葬、沟、柱洞等遗迹以及陶、瓷、石器一批,收获较大。该遗址的文化堆积比较丰富,划分为五个地层,由下往上分别为商周、南朝、宋代、明代和近现代文化层,其中出土了大量陶、瓷器,以及石器。
专家分析说,纯洲岛出土的大口尊和石戈,是商周时期的典型器物,可能与分布于闽西南和粤东地区的“浮滨文化”有关系;南朝出土物中包含烧造过程中的残次品,说明至少在南朝时期,纯洲岛已开始烧制瓷器;宋代瓷器造型典雅精美,胎釉结合较好,反映了较高的烧制水平。宋代瓷器大多数与惠州东平窑产品不同,可以初步断定部分产品来自江西、福建,可能跟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纯洲岛的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时期,先民就已进入大亚湾,换言之,即商时期的纯洲岛民是开发大亚湾的第一批居民,是开发大亚湾的先驱。纯洲岛造船湾遗址的发掘,对惠州地方史、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其重要意义。
云浮市云城区云石文化遗址
云浮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云城区与高峰交界处发现一处云石文化遗址,该处云石是古老云石开采的遗址,具有400年的开采历史,见证了古代的手工开采、近现代的手工与炸药开采、现代的机械开采历程。该处云石文化遗址原为一处大石山,甚至比蟠龙洞石山更为高大。清朝、民国时期当地开采的云石产品曾经远销香港、澳门、美国等地。经过几百年的开采,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开采,原本高大巍峨的一座大石山,变成一个小不点,犹如一座精致的盘景一样遗留下来。这里也是云浮石料场遗址,可用四个“最”字来概括其重要性:云浮最早开采云石的地方,最大规模开采云石的地方,最能见证云石发展壮大的地方,最能体现云石先进开采工艺的地方。
肇庆市封开县明清古建筑群
前不久,封开县文物普查队在金装镇望高村发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民居200多栋,以清代民居建筑为主。古建筑中最有价值的是分布集中的二十多栋富有岭南特色的配封火山墙的古民居。这部分民居分为朱屋、梁屋、袁屋(上四座、下四座)等,均为三间三进(或四进)合院式布局,单檐布瓦硬山顶配锅耳式封火山墙。这样数量众多的锅耳式建筑群是封开县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
广州市番禺区紫泥塘厂
广州市番禺区根据退休老人区卓华提供的线索在沙湾镇发现了一处近现代工业遗产———紫坭糖厂。沙湾紫坭糖厂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境内。1953年建成投产,迄今已有46年历史,员工最多时近4000人,是解放后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家拥有自动化榨糖生产线的国有企业,也是番禺区境内最早的大型国有企业之一。经过现场核查,专家们认为,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和机器设备集中在近8万平方米的生产和办公核心区域内,该区域内现保留的1953年建筑有11处,50年代后期扩建的厂房有2幢。60年代至90年代扩建的厂房有25幢。其它附属建筑有:码头1个;烟囱3座;仓库13间。机修厂内现有机器设备23台,全部均能使用,其中较有价值的设备有6台。
厂内发现的23台旧式机器设备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历史佐证。紫坭糖厂是研究广东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的珍贵实物,对于中国榨糖工业发展史的研究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肇庆市端州区塘岗国民小学旧址
塘岗国民学校旧址位于肇庆市端州区黄岗镇景山岗村委会塘岗村。建于民国时期,前身为书塾。建国后曾改作村民兵大队部、村民习武等用途,现出租为加工场使用。
据《肇庆市志·文化篇·教育》记载,民国17年(1928)秋,高要县禁塾建校,改为第一区立乡村小学,当时全市范围公立乡村小学有34所。因此,“黄冈学校”旧址等三处教育建筑是肇庆市不可多得的近现代文化教育建筑。
中山市林威雄烈士墓
林威雄烈士墓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岚田社区文伟家俬厂后侧,始建于1914年。林威雄烈士为中华民国海军上尉加少校,生于1892年,1913年毕业于广东海军学堂,1914年考取赴德国留学学位。1914年6月奉孙中山总统命令,通过通济舰由上海将从日本购回的枪支弹药运返广州,然后再运送学员往德国留学,当通济舰到达上海高昌庙附近海面时,被阴谋募夺总统大位的袁世凯属下部队击沉,通济舰上的32名赴德留学学员全部遇难殉职。林威雄殉职后,中华民国政府颁令中山县政府为林威雄烈士举行公葬。
放大 缩小 默认
A01版:要闻
A02版:要闻
A03版:广东新闻
A04版:揭阳崛起
A05版:揭阳崛起
A06版:报料新闻
A07版:体育·文化
A08版:国际
A09版:文化周刊
A10版:小品
A11版:阅读
A12版:读书周刊
文物普查清查广东文物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