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周涛、张小明、刘强、李向阳和苏亮,六个人都在选择工作的岔路口,很迷茫,他们的主要困惑和现实情况是这样的:
王丽丽是2007年师范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的。英语已过四六级,来北京一段时间了。她觉得北京的工作很多,但是要找个满意的挺难的,法学专业的更难就业。根据北京适合竞争但不适合人居的特点,王丽丽的职业规划是这样的:她打算找一个实用的能学到一技之长的工作,想做一名英语翻译,因为她深深地感到在北京英语不好是很不利的,并且如果能够在某一行业做一名专职翻译——既能够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够发展英语专长才好呢。她想在北京好好的努力几年,然后有了经验和资本,就离开这里,回家乡去。王丽丽是一个性格文静的女孩,她喜欢做实际的工作,不想去做销售之类耍嘴皮子的工作。王丽丽喜欢写作,在学校也发表过文章,想着做编辑。王丽丽很关心第一份职业的选择,但是她不知道哪一个更有发展前途?
周涛是一名毕业一年的大学生,他学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专科),毕业一年了,中间做过房产销售、招生老师,但是都不成功,现在的周涛奔波于找工作的忙碌中,但是他连自己的兴趣都不知道,想做什么,在哪方面发展,将来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因为周涛本身的专业没有学精,所以他很困惑。
张小明在北京已经找了很长时间的工作了。他是2005年高中毕业的,毕业后去培训班学习了装饰装潢,可惜那些都没什么用,只是皮毛而已。张小明自知在这行专业性不强,不会有什么作为的。所以他想转行,可张小明现在苦恼的是自己去干什么?市场上只有做销售的学历要求最低,张小明好犯难,他的信心一天天的没了。
刘强是一名快要毕业的专科生,学生物实验技术专业的,现在一所生物公司实习,当实习4个月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干这一行业,想换个有发展的行业。刘强现在苦于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好,一想到自己的未来就是一片茫然,父母还老拿刘强和他的表弟比,说:“瞧瞧人家的孩子多有出息,看看你”,刘强因此自卑。刘强不会与第一次见面的人主动沟通。有事情不愿和别人说,怕人不理解,他想参加成人高考,但是人家都说拿着成考的本子不好找工作,他犯难了。
李向阳是一名电子技术专业的大专生,很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因此毕业后做了一年的文员,现在面临找工作,但李向阳不知自己能做什么?什么工作有发展前途?李向阳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他想学会计,但又没有会计方面的基础,今年已二十五岁的他,自认为现在学什么都有点晚。
苏亮参加了研究生考试,现在是等待初试成绩,准备复试的阶段。苏亮担心如果成绩不理想,要面临找工作的事情,能否找到好工作自己没信心;如果有好工作(如去银行,能解决北京户口)自己有没有必要上研究生?毕竟上研究生也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苏亮对所谓好工作没有清晰概念,对自己职业没有规划。苏亮的专业是金融,但对金融业也没有清晰认识,不知道这个行业的发展与自己有什么结合点,适合自己的发展否?事实上苏亮在找工作,但又不知道想找什么样的工作。有人要帮苏亮找工作时问他想做什么?他居然不能给出答案。
[专家分析]他们为什么年纪轻轻都这样迷茫和不知所措呢?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待他们六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不知道“此时此地”。“此时此地”在心理学是个什么概念呢?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活得明白、有主见、有目标,必须知道此时此地自己是谁?自己要干什么?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和不知道“此时此地”有关,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要朝哪个方向努力?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当一个人如此这般的时候,就会有无尽的烦恼,而且很难自行消除
那些较为顺利地找到工作的人,一定是有目标的人、有方向感的人、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不自怨自艾的人、不被人随便左右的人、不受别人评价高低而改变对自己看法的人。而王丽丽、周涛、张小明、刘强、李向阳和苏亮,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们犯糊涂,都犯在不明白“此时此地”上。自己是谁?自己要干什么?我认为,这两个“?”,是每个要找工作的人必须明白的问题,只有明确回答出这两个问题,才能在找工作的路上有所收获。
当然,找工作不像买样东西那样容易——只要自己兜里面有钱即可,但是,也有类似之处,即本领、专长,有了这些,工作再难找,也会青睐于他们。
我真诚希望,类似王丽丽、周涛、张小明、刘强、李向阳和苏亮这样奋战在找工作前沿的人,能够记住我的心理分析,度过找工作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