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09届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最后一次大型公益招聘会在全省各地举行。在南京博览中心主会场,299家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推出5286个岗位,月薪大多在1200~1500元之间。
耐人寻味的是,现场工资待遇最高的既不是这几年热门的软件设计、工程管理等岗位,也不是招聘硕士、博士的大牌企业,而是一家韩资公司,他们招聘面包师、蛋糕师,月薪5000元。“我们不要看证书,只要有能力就行,干得好能拿七八千元。”招聘主管童先生说。即便如此,直到中午11:30记者离开时,该公司也没有招到一个人。
此时,记者身边的南京邮电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小陆还没有投出一份简历。“我们统计学,不但要学数学分析,还要学财政与税收、微观及宏观经济学、数据库原理等各个学科,课程很杂,但都学得很浅,找工作时体现不出专业优势。”小陆说,去年以来他都记不清跑了多少场招聘,至今没有找到工作。“如果不上大学花四年研究面包制作,说不定现在都发财了。”他苦笑着说。
“一边是企业高薪难求人,另一边是大学生工作难找,看起来还是传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但应该引起高校的反思:我们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超说,截至6月19日,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58.74%,超过四成尚未找到工作。而到今年5月初,南京2万多名技校毕业生就业率就达到了99%。说明社会需要更多的职业技能人才,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南京市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副主任许宏报也表示,企业的薪资待遇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金融危机下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务实,他们需要的是来了就会干、就能上手的毕业生。职技院校这几年就业率高,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定位明确,即为企业培养普通技能劳动者。但现在,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清晰,在培养学科研究型人才还是未来的职业人之间摇摆。学生毕业后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而且,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高校培养的是白领。殊不知,这几年高校大幅扩招,但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白领,大学生就业难也就在所难免。相反,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培养技能工人的职技院校毕业生却越来越吃香。
除了反思高校教育,许宏报认为家庭、社会也急需增加对职业的了解。“很多家长都怕让孩子当工人,其实和以前相比,‘工人’这个岗位变化太大了。比如这几年机电技术发展快,大量工人岗位不是一般民工可以胜任的,企业需要既有学历又有技术的年轻人。但是,社会对工人的认知仍停留在干体力活、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和社会地位较低的层面。”
而且,工人的岗位待遇也有了很大提高,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南京2007年高级技师的年薪高位数就已达85056元,远远超过博士当年的平均年薪水平。更明显的是,车工、锅炉操作工、车辆运输装配工、机修钳工、汽车修理工、焊工等岗位月薪高位数都在3000元以上,远远超过本科生平均月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