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有狭义及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讲,古窑指古代的旧式窑炉,最初指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四千年)的陶窑,形式可分竖式穴窑和横式穴窑两种,通常是用土坯砌的窑床。商周(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窑床由不固定到固定,烟窑也从窑膛上面转移到窑膛后面,但还只能烧造少量器物,火候或气氛无法控制。
到了东汉时期(公元61年前后),南方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从陶器跃升到瓷器,从陶窑跃升到瓷窑的新阶段。它也说明在窑炉技术上已能初步控制气氛,在窑炉结构上也渐趋完备。
隋,唐时代是我国瓷器发展时期,除了南方越窑青瓷(这时又称秘色)为瓷器的先驱外,出现了北方邢窑白瓷,与之并驾齐驱,盛行海内,驰名中外。
宋代以来,由于积累了复烧和窑变色釉的丰富经验,各地名窑辈出,在北方以河北定窑和河南汝窑为代表,在南方以浙江龙泉窑为代表。红釉的创造,并发展到多种多样的颜色釉和窑变花釉,此时为我国窑业和瓷器全面发展时期,给明清瓷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清时代是我国封建时期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以江西景德镇窑为代表,集历代名窑之大成,由素瓷全面发展到,彩瓷新阶段。特别是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窑无论在新彩瓷,青花瓷和色釉瓷等方面,其品质之精,造型之多样,釉彩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为后人所称颂。
我国古窑的结构及形状,据考证,由于我国南北地区制瓷原料,工艺,燃料,地形以及产品品种等等的差异,经过长期沿革演变,形成南北两地陶瓷窑炉的不同类型。南方窑炉由龙窑演变为阶级窑和景德镇式柴窑;北方窑炉则由马蹄形窑演变为馒头式平焰窑。
所有这些旧式窑炉的特点是,结构简易,建造投资少,速度快,易于修筑,燃料损耗少,烧成成本低(如龙窑和馒头窑),产量大,品种多,周转快(如景德镇窑),质量较好,匣钵损耗较小(如阶级窑)。但缺点是装窑和出窑的劳作较麻烦。古窑,广义的则指陶瓷器的产地及其制品,例如邢窑定窑分别指唐,宋时邢州,定州的窑场及这些窑场所制的瓷器。明清时还以封建帝王的建年命窑,如“宜德窑’,“成化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