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澄城窑青花马纹盘
民国陈炉窑寿星瓷塑
晚清、民国时期,陕西渭北民间窑场曾烧造出大量青花瓷器,它们造型淳朴,装饰题材多样,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极具地方特色和韵味,近年来受到各路藏家极力追捧,其升值前景被十分看好。
青花瓷器在陕西本地创烧年代较晚,笔者在陕南进行考察时发现汉中一带创烧青花瓷年代早于陕西其他地区,创烧年代约在明末清初,工艺受到四川民窑影响,相对较为粗犷、大气,而渭北和陕北烧制青花瓷器的年代均较晚,迄今见到最早的渭北青花瓷年款为光绪三年,青花瓷在渭北地区大量烧造是在民国时期,多书写有民国年款。
三大名窑烧瓷技艺各具特色
渭北各地古瓷窑与近代民窑多沿着渭北煤矿带分布。烧制青花瓷的窑场多集中在渭北中部的铜川陈炉窑与东部洛河流域的澄城尧头窑、白水西河窑等地,尤以陈炉窑和澄城窑烧制规模最大,烧制的青花产品最具代表性,两地窑场的传统烧瓷技艺均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名窑各具特色。
一、铜川陈炉窑耀州窑烧制青花瓷器始于清代晚期,烧制工艺来自江西景德镇的传播。文献记载今铜川河东坡曾有景德镇窑工在当地设窑生产,耀州窑博物馆征集有陈炉窑烧制的光绪三年款双色釉青花黑彩四系盘口瓶,笔者在陈炉陶瓷总厂曾拍摄一件民国元年款绘画题诗青花大罐,说明除了铜川河东坡窑之外,光绪初年陈炉窑已能烧造青花瓷器。
陈炉作为一座有着800年烧瓷历史的古镇,是明清以来陕西乃至西北各省规模最大的陶瓷窑场。陈炉民国青花瓷上很多都写有“炉山”、“同官炉山”、“同邑炉山”等款识。这种青花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民国时期还曾销往河南西部、甘肃全省。
二、澄城尧头窑澄城尧头窑是我们近年新调查的一处瓷窑遗址,是洛河流域规模最大的代表性窑场。产品以黑瓷为大宗,也包括青花瓷器,瓷器有黑瓷瓮、盆、盌、盏之类,粗朴耐久。产瓷销往大荔、黄龙、洛川、合阳一带,少量还销往韩城和山西。青花产品不及陈炉青花瓷器数量多,绘画风格也更粗朴稚拙,多烧制各式盘碗、瓶类。
三、白水西河窑白水县位于关中东部洛河流域,烧瓷地点有多处,规模最大的为邻近县城的西河村窑址。民国时期当地主要烧造白瓷,用筒形匣钵装窑,一匣钵装十几个碗坯。日用瓷主要为白釉和黑釉罐、碗,民国时期烧造少量青花瓷,当地称为“蓝花”、“木樨花”。大窑装3万件坯,小窑可装千件。釉料从邻近的富平县塔山输入,1958年成立白水县八一陶瓷综合厂,烧造日用普瓷。
如今,一件精品诗文画俱佳的渭北青花瓷价格都在上万元,甚至十多万元,越来越受到各路藏家的青睐,有实力的藏家也以收藏各类渭北青花瓷为荣。
青花瓷器造型多样特色鲜明
渭北青花瓷器造型多样,从大型瓷缸到碗盘、套盒、塔盒,小到各式文房用具及青花瓶、盖罐等。碗盘是民间日用瓷最为常见之物,渭北民瓷碗盘有大炉碗、大富子、小富子、高把子、苗沿碗、喇叭碗、月盘、洋盘等诸多种类。碗足普遍比较高以便于手持,这些高把大碗在陕西民间俗称“老碗”,大量烧制的青花高把大瓷碗正是陕人生活饮食习惯的真实反映。
在胎釉特征上,渭北青花民瓷胎体普遍厚重,胎土加工不够精细,普遍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面玻璃质感多数较好。笔者通过走访几位老窑工得知,渭北民窑使用的钴料均由南方等地输入。陈炉民间口碑相传,清朝时候就有从英国运来的钴料,陈炉镇解放前使用的钴料由南方和西安运来,也曾用过日本“鹰”牌钴蓝。渭北窑工把验料称为“烧蓝”,在铁板或白瓷碗上沾一点钴粉放在火炉里烧一下,不走形、不迸、颜色深者为最佳。
渭北青花还有青花结合铁锈花绘画的传统,另外陈炉窑双色釉贴纸绘画青花最有地方特色,它以香黄釉为地,在开光形式中采用洁白明亮的白釉,再加青花和黑彩绘出纹样,这种香黄加白双色釉饰以青花加黑花纹样的品种,是陈炉窑的一种独创。其装饰风格汇集了浓重醒目的色釉和淡雅青花画风,深受清末、民国玩家们的喜爱。
在以青花绘画进行装饰的同时,清末民国和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渭北青花瓷上出现了大批署有年款并书写诗歌、俚语、谜语、对联等文字的器物,还有不少反映历史背景的文字,如“民国成立”、“三民主义”、“新生活”、“提倡国货”、“坚持抗战”、“还我河山”等,直接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和历史,反映了时代背景和民俗民风,这些产品传承、记载了地方文化,如“秦腔”、“信天游”等反映出浓郁的渭北高原民俗特色,极具文化内涵和深远影响。近年来,渭北三大民窑出土青花瓷受到各路藏家极力追捧,其升值前景被十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