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20日,“回顾与前瞻——台湾陶艺家李茂宗陶雕创作历程巡回展”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举行,展出了享誉国际的现代陶艺大师李茂宗50件陶雕作品和12幅抽象陶版画。展览开幕当天,年届七旬的李茂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一辈子与泥土为伴的李茂宗说:“在我眼里,每件作品都是我的女儿。50年来,泥土很听我的话,泥土就是我的第二生命!”他建议青年陶艺艺术家:一要苦练基本功,二要学会跟泥土“谈恋爱”。
专题采写/图片整理
本报驻上海记者 吴红林
中国泥土做陶艺是最牛的
李茂宗是中国现代陶艺开拓者之一,此次巡回展是他在中国大陆首个个展,6月19日在祖国美术馆拉开帷幕。上海站展出结束后,还将赴南京、杭州等地展出。记者在上海站展览现场看到,展览囊括了李茂宗早期至今创作的陶雕和陶画作品,从上世纪60年代的“破形而立”系列,到赴美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得意忘形”系列及90年代的“破土而出”禅系列,2000年至今的“内在自然”系列,一气呵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李茂宗透露,这些作品,有些是从美国运过来的,有些是从台湾地区运过来的,有些是他在石湾等地的工作室中创作的,“作为炎黄子孙,祖国的泥土和我之间更有默契。我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在祖国创作的作品,美国泥土永远做不出中国泥土那么好的作品”。他有些得意地说:“比如,日本想仿制我们钧瓷,甚至从钧窑运泥土回去,还是做不成,为什么?水土是有灵性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破陶烂瓦”为华人首夺国际金奖
上世纪60年代,欧美陶艺已经开始迅速发展,而在中国的宝岛台湾,现代艺术刚刚兴起,抽象的概念成为当时前卫的象征,但在陶艺的创作上,仍停留在传统工艺上。李茂宗不满足于仿古制作,试图进行现代陶艺创作。于是,他“破形而立”,在陶瓷烧制前的拉胚阶段,故意对器皿形制进行破坏,将碗口弄得不平整,将花瓶边缘撕裂,在瓶口开出一朵花……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时,李茂宗锐意创新招致的,却是一片嘲笑声。他放在户外阴干待烧的素胚被人当垃圾扔掉,艺评家和陶瓷业界同样不屑一顾:一堆“破陶烂瓦”而已,居然还搬上了台面!
墙内开花墙外香。1968年,正是这堆“破陶烂瓦”入选了“意大利世界陶艺展”,受到德国慕尼黑国际陶艺展主办人的青睐。1969年,李茂宗受邀参加慕尼黑国际陶艺展,凭借《海珠》、《空》、《旋》三件“破陶烂瓦”作品为华人捧回了第一尊国际陶艺展金杯。从此,李茂宗在国际上声名鹊起。1971年,他在英国伦敦国际陶艺奖中获得优秀奖,其作品不仅被英国大专教材选用,还被国际各大都会美术馆珍藏。
点燃中国现代陶艺之火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不满台湾陶艺发展环境,李茂宗远居美国发展陶艺事业。虽然,李茂宗享誉国际,但是整体上,中国现代陶艺远远落后于国际。许多欧美陶艺艺术家对他说:“你们中国做了几千年陶瓷,但现代陶艺你们不行!”李茂宗为此深感屈辱和不平。而在日本举行的国际陶艺展上,李茂宗痛心地发现,祖国大陆选送的100多件现代陶艺作品连入选的资格都没有拿到!
于是,李茂宗决心在中国陶艺界点燃一把火,他要大声告诉世界:现代陶艺还要看我们陶瓷古国——中国!机会终于也来了。1985年,李茂宗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邀请,首次踏上祖国大陆参观交流,讲授陶艺。1987年,他针对中国古窑址考察及现代陶瓷改良,写了一份计划书给联合国,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同意并聘为顾问,开始每年赴祖国大陆一次,到景德镇、宜兴、磁州、石湾、邯郸等中国八大陶瓷重镇去考察,并在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广州美院等校讲授现代陶艺。在景德镇和广东佛山石湾等地,李茂宗还设立了三间工作室。25年来,李茂宗可谓桃李满天下,祖国各地现代陶艺家大多都听过他的课,当初点燃的一把火,早已成燎原之势。他开心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陶艺明显进步许多,通过频繁的国际交流,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
泥巴是儿时最好的玩具
广州日报:您是什么时候与泥土结缘的?
李茂宗:我真正开始做陶瓷,然后创作现代陶艺,是从台湾艺专(即现在的台湾艺术大学)开始的。不过,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实际上,我从小就对泥土很有感情。我出生在台湾苗栗,那里是陶瓷产区。小时候,家里很穷,泥巴就是我们最好的玩具。
广州日报:我记得您曾说过要跟泥土“谈一场恋爱”?
李茂宗:是的。我曾经跟年轻的现代陶艺艺术家说:你们想有所作为,必须先学会跟泥土“谈恋爱”,要用心去爱它、触摸它、爱抚它,初恋、热恋、结婚之后,你要非常了解泥土的特性,跟泥土形成默契。你要学会听懂泥土的语言,也要让泥土听懂你的语言。
广州日报:对于年轻艺术家,您有什么建议?
李茂宗:我自己就是从传统中创新出来,对于传统陶瓷工艺,我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我觉得,你如果做现代陶艺,基本功一定要非常扎实,不然艺术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比如摞土、拉胚、造型、上色、烧等不过硬的话,想做出好作品是不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现代陶艺不是传统的复制品,而是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艺术家特立独行的作品,而作品的意境和内在精神最为关键,这需要艺术天赋。
广州日报:那么,从艺50年来,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李茂宗:在我眼里,每件作品就像我的女儿一样。让我欣慰的是,50年来,泥土很听我的话。通过泥土,我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骨子里想要表达的东西。对于泥土,我有着很深的感情,如果一个月不摸它,我必定按捺不住。所以,在景德镇上课时,我都忍不住要抓起泥巴亲自示范。
在陶瓷上“烧”水墨画
广州日报:美术评论家谢春彦说,您的抽象陶版画中有中国水墨,有《离骚》。能不能说说您的陶版画?
李茂宗:上世纪80年代,我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讲授陶艺时,就尝试做陶瓷版画,不是用传统的笔墨,而是用刷子去画,完全是一种泼墨山水的画法。慢慢地,我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一个新方向。经过长期的摸索,2000年左右我真正开始画陶版画,2006年左右正式展出。在陶瓷这种特殊的材质上画出中国写意水墨很不容易,它不像在宣纸上作画。在北京展出时,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就非常喜欢这些陶版画,称把陶艺的特制和精神表现出来了。
广州日报:在国外,现代陶艺艺术家地位很高。您当初也是对台湾地区艺术环境不满而远居美国。那么,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
李茂宗:在美国人眼里,艺术家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天才。在日本,陶艺艺术家地位非常高,一只普通的陶艺杯卖到数百美元,而那些日本陶艺大师,则被称为“人间国宝”。至于台湾地区,这些年来通过民间的努力,状况已经好多了。在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艺术环境的营造日新月异,我相信会越来越好。
迎客松下“天人对话”
广州日报:许多人对于您最近几年创作的“天河系列”很感兴趣——不着釉彩,浑然天成。能不能说说创作的灵感来自何处?
李茂宗:20多年来,我跑遍了中国的陶瓷产区,同时也游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初到黄山,一看到悬崖峭壁前的千年古树迎客松,我便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身接自然,心连宇宙。以后每去一次,我都会看很久,且感受有所不同。你知道,泥土是我表现心境的符号,于是我借泥土抽象的造型将心里的这种感悟表现出来了,这便是“天河系列”。“天河系列”是我心境的呈现,创作时之所以能一气呵成,是因为我在游览名山时有独特的感悟。我的作品像草书,充满动感和音乐感。
广州日报: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那么您最喜欢哪些传统陶瓷?对目前中国陶瓷的创作有什么建议?
李茂宗:我最喜欢兵马俑、唐三彩,以及宋代五大名窑的陶瓷。
就当下中国陶瓷的发展而言,我认为首先要将传统延续下去;另一方面,创新很关键,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和仿制,如果你到石湾看看就会发现:千篇一律的东西太多了,没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