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境内秀山环抱,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矿藏丰富。尤其是优质的瓷土矿遍布各乡镇,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古以来,聪明勤奋的劳动人民,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锻造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德化古瓷都。
一、唐、宋、元时期
人类择取生存环境总是自觉地归依天然所“适”而从之。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先民便懂得利用瓷土烧制印文陶了。到了唐末五代,制瓷业已比较发达,当时曾任归德场(德化县旧称)场长的颜仁郁作诗描绘道:“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足见当时瓷业发展之盛况。
宋元时期,德化瓷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都得到迅猛发展。现已考查的宋元窑址多达33处,主要烧制青白瓷、白瓷。大量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是“海丝之路”主要外销商品。当时主要生产芒口碗、弦纹洗、军持壶、粉盒和动物、怪兽,以及瓶、盆、碟、罐等日常用品。器形大都端庄优雅,胎骨灰白坚实,颗粒较粗,迎光照视多能透明;釉水均薄,色泽晶亮(俗称玻璃釉);纹饰多数采用模印和刻画,盛行莲瓣纹装饰,纹样多变,莲瓣清瘦,有仰有覆,图形规整,部分产品配以各种不同花卉图案装饰,别具风姿。
从德化碗坪仑宋代窑址出土的残件发现,北宋时德化已有瓷雕产品。《安平志》记载“元代德化瓷雕佛像已很盛行”,遗憾的是作为民窑器,以前不受宫廷官府的重视,而且产品多数出口,加上历史变迁,时有毁佛像之浩劫,以及向来瓷雕佛像从未作为陪葬品(除了瓷俑)等客观因素,目前宋元时期的佛像瓷雕几乎匿迹,值得欣慰的是2004年春天,笔者收藏到一尊宋代德化窑青釉坐莲观音,是德化窑宋代人物瓷雕的宝贵物证。
二、明代白釉瓷
明代开始生产象牙白瓷,其质如玉,色如象牙,晶莹温润,珠光宝气,是世界上备受推崇的珍品瓷种,西方称之为“中国白”。伴随着白釉瓷的生产,出现了一批雕塑艺术大师,其中明代瓷圣“何朝宗”雕制的瓷观音等人物佛像,被称为“东方维纳斯”,他的作品被国内外大型博物馆珍藏,被较有实力的收藏家竞藏,被明清皇室宫廷供奉宝藏。因此,收藏界视德化古瓷雕精品为“民窑中的上乘官窑器”。
明代中叶,德化白瓷雕,开始走向黄金鼎盛时期,长盛不衰,延续至今,以至获得“天下共宝之”盛誉。
1、白釉瓷特征鉴赏
明代德化白釉瓷的烧制成功,是德化陶瓷史上一个闪光的里程碑。当时瓷工对烧制白瓷技术进行大胆改革尝试,除了精选优质瓷土,还着手改变窑式结构,变分室龙窑为阶级窑,其结构是分室砌建。由于阶级窑是分室砌建在具有一定坡度的斜坡上,保持后一室较前一室提高一定高度的多个窑室串连在一起的窑形,而且每个窑室都有各自的火门和火堂,便于控制火焰的走向和温度,加上阶级窑比分室龙窑体积较大,但总长度缩短,它在控制火候气氛和增加产品质量,都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合理性,使德化白釉瓷质量的改进起到重大作用。明代白釉瓷又称“象牙白”、“猪油白”等,被誉为“乃中国瓷器的上器”。当时德化瓷土多取自附近山皮浅层,瓷土含有适量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钾,以及风化长石、石英等天然成份,其硬度高。瓷工根据长期经验,采取选矿与配料加工相结合,再利用分室阶级窑控制氧化焰气氛,以1360度窑火瓷化,烧制出的瓷器不但温润且能透明,呈现出油脂般的白中闪黄、白中泛微红等颜色的“中国白”了。由于土釉成份的差别,以及烧成气氛的不同,白瓷呈色也就不尽一致,人们根据它的泛色特征起不同名称:
绿白:还原焰烧成。白中泛绿,积釉部分呈水绿色。同样胎釉成份,如果用氧化焰烧之,则变成象牙白瓷。
桐油白:氧化焰烧成。白中泛黄、温润如玉,略透明。多数产自三班窑,因色如桐油而得名。
象牙白:氧化焰烧成。白中泛微黄,色如象牙,极其温润,迎光照视,即使胎厚也能透明,焕发出烨烨宝气。
孩儿红:属氧化焰烧成的窑变瓷,数量稀少,是象牙白瓷中的珍品,迎光照射,则焕发出婴孩肌肤般粉嫩的红光,极为赏心悦目。
猪油白:氧化焰烧成。如脂似玉,晶莹透亮,釉色极似纯净猪油而得名。
葱根白:胎土纯净洁白,釉色白得发蓝,极似葱根颜色,透明度较高,具有珠光宝气之质感,高温窑火纯清地步,是较为难得的珍品瓷。
雪白:也称玉白瓷,胎骨白净坚实,釉色洁白高雅,冰肌玉骨之质感,透明度较高,迎光照射焕发纯白光洁,还原焰高温烧成。
乳白:也称为高白瓷,釉面奶油白色,如脂似玉,主要体现在釉面肥厚温润洁白,还原焰烧成。
鹅绒白:色如初生的鹅绒,白中闪黄,温润悦目,氧化焰烧成。
青白:还原焰烧成,白中泛青,俗称“青硅釉”,胎釉结合致密,胎骨纯净,施釉较厚,温润古雅。
明代白瓷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瓷胎坚实洁白,二是瓷釉脂润如玉,三是胎厚也能透明。德化窑白瓷因独具这一特色而驰名天下。
明 福德正神坐像(绿白)
2、明代白瓷品类
明代德化白瓷大致可分为生活器皿与人物雕塑两大类。
(1)生活器具。生活器具涉及面很广,凡是生活中能以瓷代替的东西,几乎都有瓷器制作。主要有陈设供器、餐饮器具、文房杂器等三种品类。
陈设供器指的是提供寺庙、祠堂及府宅厅堂的陈列,以及文房客厅的装饰摆设之用。常见器形有炉、瓶、尊、觚、灯盏、烛座等。造型多仿青铜礼器,但对纹饰进行改进,把繁缛的纹饰图案大为简化。
明 三足鼎炉
炉式变化较多,工艺最为考究,多与明代宣德炉相似,所见有方鼎式、园鼎式、六角式、鬲式、钵式、簋式、筒式等。明代德化白瓷炉,虽无铜炉那七彩斑斓的纹理铜色,但在光线照耀下,内外玉色辉映,“宝色内涵,珠光外现”,与宣德铜炉有异曲同工之妙。
瓶的形体有玉壶春、胆瓶、腿瓶、蒜头瓶、梅瓶、盘口瓶等,其造型精致优雅,线条柔美流畅,质感晶莹温润,美妙绝伦。觚的造型与纹饰模仿商代典型兽面纹铜觚形制,极具典雅古朴,是明代德化窑白瓷较为珍贵的精品。
明 堆雕螭龙执壶
餐饮器具常见的有酒器、茶具及盘、碟、碗、杯等日常用品,这类瓷器造型优美,胎坚釉润,民间遗传下来的完美器件已十分稀少了。
文房杂器。明代德化窑白瓷制作的文房杂器多为精雕细琢,极其精致雅观,雕饰艺术具有诗情画意,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产品主要有笔筒、笔架、砚台、印章、印盒、乐器等。文房杂器的造型特点是模仿动植物形状,如狮形烛插、荷叶洗、鱼形水注、石榴形砚台、虾蟹形灯盏等;另一装饰特点是在瓷器外表题刻吉祥语或诗文,多为草书刻写,用刀娴熟精炼,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
明代生活用瓷除了香炉有少部分底足落有印章外,较少标年款,偶有者多出自捐赠寺庙或祠堂的题刻,或者陪葬品(如墓志铭)因墓葬之需标明墓主卒年姓名。
2、人物雕塑
德化窑人物雕塑源远流长,萌于宋元兴于明清。明代雕塑大师何朝宗以及同时期成长起来的名师高手何朝春、林朝景、林我范、林希宗、林孝宗、陈伟、林子信、心默子、张寿山等,他们制作的瓷观音等人物瓷雕蜚声中外,其所开创的独特风格和技艺垂范后世,流传至今,称之为何派技法。何派技法风格影响甚广,传至福建各地以及江西景德镇。(有关明清人物瓷雕在另文中作专题论述)
三、清代瓷器
德化窑清代瓷器大致可分为乾隆前和乾隆后两个阶段。
乾隆前瓷器是德化白瓷和青花瓷高度发达的时期。白瓷雕塑沿袭了明代烧制技法,而且涌现了一大批名师高手,如何朝水、陈念山、陈振义、苏学金、刘宏荣、林扬等,他们所雕塑的人物以及文房杂器皆十分精致雅观。德化窑自明末至乾隆年间所烧制的白瓷具有同等优美质感,因此我们称这一时期瓷器为“明末清初”。由于乾隆后随着国力衰退,生产力下降等因素,瓷艺不但没有得到提高,而且渐渐失去一些先进的生产方法。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生产青花瓷,把多数阶级窑转为龙窑,窑火气氛也随之产生变化,以氧化焰烧成的“中国白”瓷则演变为还原焰的青白瓷了。
清 青花笔筒
清 腿瓶
进入清代,德化青花瓷器的生产极为兴盛。它代替了白釉瓷而成主流,成为销往全国各地以及国际市场的主产业,全县已发现的青花瓷窑址达277处,足见当时青花瓷器生产之盛况。德化窑历属民窑,装饰题材民风浓厚,多姿多彩,充满乡土气息。山水人物画大都体现的是江滨风光、山乡田舍,还有古代民间传说和人物故事等,动物、植物以及博古杂宝、诗词铭文等描绘,均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含榜上题名、财源昌盛、百子千孙、平安富贵等意义。德化青花瓷的胎釉结合坚密,胎质细腻洁白,釉水肥厚莹润,青花发色青翠悦目,个别瓷器有“铁锈斑”和“蚯蚓走泥纹”特点。
德化窑明清时期不但生产白釉瓷和青花瓷,而且生产五彩瓷。尤其是三班洞上“月记窑”和“上涌桂林村窑”所烧制的青花瓷、五彩瓷最为精致,是德化青花、五彩瓷器的名窑。
清代白釉瓷的特征。乾隆前与明代的釉色大致相同,白中所泛出色泽较浅淡,但釉面更为光亮,不似明代釉色的深沉。乾隆后白釉瓷几乎白中泛青,称之为青白瓷。到了清晚期,瓷釉变得灰青,透明度较差,釉水也较薄。清代瓷塑装饰手法,较之明代更为繁褥,造型也较呆板,没有明代装饰的鲜活流畅感。器型瘦削,没有明代的丰满。
德化窑因属民窑,纪年款识与江西景德镇不一样,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人物瓷塑钤上印章。从实物来看,凡有钤上制作者姓名印章的瓷雕,都较精美。如钤印何朝宗、何朝春、林朝景、陈伟、陈振义、林希宗、林孝宗、张寿山、张翕、曾达衢、林子信、刘宏荣、林扬、林捷升、许云麟、江上渔人、苏学金等名章。另一种是钤印或刻写“珍和金记”、“茴江山人”、“博及渔人”、“玉堂”等商号或窑号,还有的在瓷器底部写上“月记”、“似玉”、“永玉”、“珍记”、“玉记”、“兴”、“吉”、“太”、“福”等青花款。迄今发现标注商号、窑号款识的有一百多种。清代时期各种瓷器纪年款式较多,有题刻款、墨款、浮雕年款、堆贴印章款等等。
清 “月记”款青花
四、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德化瓷业逐渐衰退,尤其是民国后期,偏远乡村民窑先后倒闭。针对外销不振,瓷业衰退的状况,瓷业界有志之士提倡改良新瓷种。瓷雕老艺人许友义首创了活动马链的木兰从军及各种古代仕女,神话人物和龙舟;彩画艺人郑少陶改良彩画,恢复古彩,引进日本彩料和金水,宏扬了德化瓷釉上彩的制作风貌,产品焕然一新。但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德化瓷业界出现几位瓷雕艺术家,如林捷升、许友义、许光敬、苏加善、游长子、陈振义、苏学金等,他们是何氏雕塑技法的重要传人,产品畅销海内外。
民国时期白釉瓷特征:釉色青灰,胎骨不够洁白,颗粒不够匀细。人物瓷塑多样化,增加了近代人物的雕塑,如裸女,顽童等,具有较浓的现代生活气息,民国中期始,采用铸浆法生产,胎骨较薄。
德化窑瓷器乡土气息浓厚,品类繁多。不但盛产丰富多姿的日用瓷、工艺瓷,还生产外销的西洋工艺瓷等。本文限于篇幅,挂一漏万,仅根据本人一些收藏品略谈陋见。失误之处,亟待方家指正。
作者简介:
陈明良,男,1963年7月出生于瓷都德化,高级工艺美术师。2002年荣获德化县工艺美术大师,2005年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授予德化县“优秀拨尖人才”荣誉称号,2006年6月被评选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现任德化县凤池瓷雕厂厂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德化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德化县政协委员会委员,
陈明良历经二十余年收藏德化窑古瓷以来,为国家为社会保护了许多德化窑古陶瓷文化遗产,成果显著,部分藏品如:明代猪油白瓷雕观音像、香炉、烛座、青花瓷盘、花瓶、笔筒等10多件套藏品多次荣获奖誉。其中明代万历款象牙白瓷“五彩盖罐”被全国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报道。2003年10月,在福建省首届收藏精品博览会活动中,明代瓷圣何朝宗作品象牙白瓷披坐观音被评为“收藏精品”;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2006民间寻宝记一一走进福建”在德化举行鉴宝活动中,藏品德化窑明代何朝宗款观音、明代蟠龙执壶、宋代坐莲观音、民国十不全等四件被评为十大宝物。陈明良先生撰写的多篇论文在CN级发表,2005年以自己收藏的2千余件古瓷编著《德化窑古瓷珍品鉴赏》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