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
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汝瓷兴盛前后不过20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宋汝窑三牺尊又以5000万港币的身价物易其主。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随光变幻,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皆内库所藏,视若珍宝,可与商彝周鼎比贵,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汝州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1938年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汝瓷厂专家试烧成功并得到陶瓷专家的鉴定,达到宋代汝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