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现象"是水泥行业的新名词,是对浙江省进入21世纪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高速扩张过程的概括。不久前,在水泥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暨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海螺论坛上,浙江三狮集团董事长姚继鑫在演讲中讲了一个清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绘富春山居图的故事。2008年浙江全省水泥行业利润不过3亿多元,只够买现存台北故宫的富春山居图,却换来浙江灵秀山山水水遭到破坏。再次提及"浙江现象"有其新的深刻内涵。它告诫我们:要回归理生,不能重蹈覆辙。
陶瓷行业的"浙江现象"却是屡见不鲜。陶瓷企业为扩张版图,大干快上,跑马圈地的热情有增无减。而各地的招商引资,也为陶企扩张提供了平台和契机,成为这种热情的推波助澜者。
重复建设的话题在行业由来已久。仁者见山,智者见水,争论颇多,莫衷一是。如果坚持用事实说话,那现状有目共睹,产能过剩,需求过剩,销能过剩,供给过剩,总量过剩。即使如此,陶瓷业的扩张脚步仍在大踏步前进,特别是最近几年,陶瓷企业投巨资建新厂的新闻不绝于耳,正在经历高速扩张的黄金时期。有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新增陶瓷生产线约100条,其中一半以上在佛山及周边地区,同比上年增加产量约4亿平方米。2008年初,全国在建和拟建的陶瓷产业园有几十个,在建的和拟建的各类瓷砖和洁具生产线约300条。仅新增200条瓷砖生产线,就增加6亿平方米产能,相当于目前世界第二大瓷砖生产国西班牙的全年产量。全国瓷砖与洁具产能的增长幅度已大大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2009年仅江西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预计新增瓷砖生产线30条,新增产能1亿平方米……一管窥豹,全国的新增产能也将十分惊人。
有人提出靠市场调剂,让竞争摆平,有人提出依靠有形和无形两只手来调整,但效果并不明显。越调剂,新兴陶瓷产业基地越多,新建生产线越多;越竞争,企业生产规模越大,总体产能越大。就是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面前,也未停滞陶瓷企业的扩张脚步,企业逆势发展,大肆扩张,陶瓷招商团如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络绎不绝,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我国已经是无人能及、无人撼动的世界陶瓷生产大国,是否还需要继续在做大的道路上裸奔?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陶瓷业需要做强,需要在调整结构、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前进,需要在理性发展、引领世界陶瓷先进水平的高度上思考。
也许有企业称,自己新建的生产线是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生产线,装备和工艺都是一流的,绝对不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一种称之为"高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一则"高水平"本身的含金量不高,含水量超标,俗称"挂羊头卖狗肉";二则真正的高水平建设亦出现过剩。实际上,高水平的重复建设比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危害更大,浪费更惊人,在经济社会中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我们反对低水平重复建设,对高水平也应警惕。
靠市场、靠竞争、靠有形与无形手的调控,显然无法让陶瓷业刹住扩张车,靠行政手段干预,是否对各地政府的陶瓷招商团起作用?有人提出,提高陶瓷项目的准入门槛,加强行政审批的控制,但这非陶瓷业所能办到。
日前看到这样一则信息:湖北省水泥工业协会根据本省新型干法水泥的生产现状,借鉴浙江、河南、四川等省措施,向省发改委提交报告,暂停审批新上水泥项目,防止湖北省水泥工业盲目发展和发展无序。
这,或许对陶业有所启迪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