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遊宇在绘制汉光瓷瓶
东方飞天斗笠碗
2000多年来,瓷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china(英语,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近100年来,瓷器却成了中国的耻辱与悲伤,在国外多数成了地摊货,中国陶瓷价格只是日本、德国、英国等国陶瓷价格的1/7.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遊宇,怀着振兴中国陶瓷的梦想,15年前毅然从大学辞职,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办陶瓷研究所。他呕心沥血研制独创的汉光瓷,开创了中国陶瓷的新时代。汉光瓷已被海内外公认超越了中国明清官窑瓷器,达到当今世界瓷器的最高水准。
1999年,在美国举办的陶瓷艺术教育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称汉光瓷“选料之精、工艺之良、呈现之美,前所未见”。2000年金秋,在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大赛暨博览会上,“汉光瓷”一举荣膺大赛金奖。此后,金奖与汉光瓷结下了不解之缘,截至目前,汉光瓷已获得海内外各项金奖20多个。
澳大利亚陶瓷玻璃专家Peter Crisp佩服地称赞,汉光瓷确是当今瓷器精品,当代世界几大名瓷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宫田竞平说:“汉光瓷使人眼睛一亮,堪称一绝。汉光瓷是中国的、当代的,汉光瓷的艺术语言则是世界的。”
汉光瓷以“白、透、润、纯”的高贵品质,达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既是日用品,也是艺术品。
2009年5月23日下午,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兴国宾馆会见了高雄市市长陈菊一行。会见结束时,韩正向陈菊赠送了名为“满地蓝叶红花”的汉光瓷花瓶。此前,汉光瓷已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日本首相等多国领导人。
世纪英才的成长之路
1954年,李遊宇出生在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畔——湖南省岳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这是一个与陶瓷颇有渊源的风水宝地。早在唐代,岳阳就以岳州窑烧造的陶瓷而闻名于世。当年研制“7501”主席用瓷时,湖南澧陵与景德镇一样,产品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李遊宇从小就沐浴在岳阳的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之中。自懂事起李遊宇就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读过私塾的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在回忆起热爱美术的起因时,李遊宇说:“当时就是凭着一种直觉喜欢画画,画山水、画荷花。”上初中时,12岁的李遊宇已被乡亲们称为小画家。到1973年高中毕业时,小画家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李遊宇当上了许市镇的文化站长,辅导农民画画、参加县里的各种农民画展等,更增添了他对画家的认同感。
此时的李遊宇,深受岳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化的影响。因为屈原与范仲淹,岳阳文化中拥有了一种上下求索、忧国忧民的情怀。多年之后,当李遊宇为中国陶瓷的耻辱而奋起时,他说,正是这种文化基因发挥了作用。
1975年,李遊宇被推荐上了湖南省轻工业专科学校(现湖南省理工大学)工艺美术专业,开始了正规美术学习。这期间,他开始师从于国画大师田世光的高徒李天玉学习国画,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功底。1977年,李遊宇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读于陶瓷系。他因此得以师从一批中国美术界和中国工艺美术界最著名的艺术大师——吴冠中、于致贞、白雪石、庞薰琴等。在基础课阶段,李遊宇的目标仍然是成为国画大师。他不分昼夜地潜心习画,像着了魔一样,所有的节假日他都在故宫等地临摹名画,或外出写生。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李遊宇一生。1978年冬天,被称为日本画国师的东山魁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由于画技高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学生们看后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中央工艺美院的老院长张仃见状后跟同学们说:“东山魁夷的画是很好,他吸收了很多我们中国国画的精髓。但是,你们都不能趴下,你们要站起来看,要有信心将来超过他!”
老院长的这番话,对李遊宇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以至一直深埋在他的心底。他因此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学习前人,但不迷信权威;继承传统,但不为传统所累;吸收外来文化,但绝不简单模仿——对自己的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大学三年级,陶瓷专业课开始了。这是李遊宇接触陶瓷的开端。此前陶瓷对他来说只是坛坛罐罐,没什么感觉。幸运的是,他初识陶瓷就有幸成为中国陶瓷界一批泰斗的弟子。造型大师杨永善、装饰大师陈若菊、设计大师张守智、陶瓷史大师叶喆民等中国最权威的陶瓷大家,都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当年,正是这批大师奠定了中国陶瓷教育的坚实基础。
陶瓷课是李遊宇转向陶瓷大师梦的开始。瓷器是中国独有的发明创造,至今已有3000年的辉煌历史,作为主流瓷器的白瓷也已经发展了1500年。在瓷器领域,先人们以创造性的智慧、超前的意识、领先的科技、无与伦比的技艺,烧制了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影响了全世界。
李遊宇越来越感受到陶瓷的魅力。他开始深深地热爱上了陶瓷。一个新的梦想开始在他的内心深处悄然生长——要成为一个陶瓷大师,发扬光大我们的陶瓷事业。他逐渐地把身心都投入到陶瓷上。
十年铸就陶瓷魂
1981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毕业的李遊宇,因学业出众,被组织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事人民币设计工作。期间李遊宇临摹了法国、俄罗斯等国家高水准造币的图案和浮雕,为其浮雕艺术打下了基础。1983年底,李遊宇终于如愿再度踏上陶瓷艺术的旅途。他来到上海,负责筹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和陶瓷研究所,并出任陶瓷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陶瓷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是形象思维与美学升华的结晶,包含设计、选料、工艺、烧制等几十道流程和工序。瓷器的技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靠科学技术和创造性艺术结伴而行。行话说,陶瓷需经七十二过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群人协作的结果。精通陶瓷必须精通设计、造型、绘画、装饰等艺术,还要精通材料、成形、烧制等技术与工艺。作为学科带头人,李遊宇带领大家开始了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要掌握并领悟陶瓷的精髓,除了天赋之外,还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1983年至1993年,李遊宇把中国历史上官窑的工艺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陶瓷制作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无数次的实践。李遊宇把老师的讲义和当时能搜集到的所有关于陶瓷的资料都找回来,慢慢咀嚼品味。
此时,李遊宇已对中国陶瓷开始感到忧虑。中国的窑火虽然延绵数千年不灭,直至今日中国仍然是陶瓷大国,全世界2/3的陶瓷产在中国,但近百年来中国陶瓷在不断滑坡,每况愈下。粗制滥造,一味仿古,缺乏创意,尽管产量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却被排除在世界陶瓷强国之外。而国外一些皇家瓷厂,仍然在学习中国陶瓷的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却使其产品成为世界名牌。
随着研究的深入,李遊宇团队的工艺水平和制作技能也快速提升,他们作为实践而生产的陶瓷产品大受市场欢迎,以至于研究所每年为学校创收1000多万元人民币。
1989年,李遊宇被作为交换教授,派到日本大阪艺术大学讲授中国陶瓷。每周两节课后,有时间他就继续研究、访问。他走遍了日本所有的陶瓷产区。日本古代也受中国陶瓷的影响,在全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制瓷工艺后,现在已完全形成了自己大和民族的特色,并挤进了现代世界陶瓷强国之列。
作为中国陶瓷专业的青年学者,无论在哪里,他都受到日本同行的尊敬。他在讲中国陶瓷的辉煌历史时,也是慷慨激昂,底气十足;但当讲到现代陶瓷部分,他心里就不免发怵,深感汗颜。迄今为止,世界各大拍卖行瓷器拍卖创下天价纪录的,都是中国的瓷器。在日本,他也看到了被日本奉为国宝、每年只公开展出几天的“耀变天目”。这只产于我国宋代吉州窑的瓷碗,能够闪烁一圈圈幽幽的光,光因何而生,至今还是个未曾破解的谜。但同时,他在日本走访调研中,更看到了中国当代陶瓷的差距。当代世界级的名牌瓷器,已不再是产自中国,而是产自德国、英国、日本。中国的瓷器只能在国外的普通商场、超市,甚至地摊上廉价出售,而且绝大部分是贴牌加工产品。
在日本讲学期间,发生了一件令李遊宇深感震撼和刺激的事情。
当时,为了研究日本陶瓷,李遊宇遍访日本陶瓷界的权威人物。在拜访日本陶瓷考古泰斗腾岗了一时,李遊宇按照日本礼节给这位前辈行礼,可这位泰斗却面无表情,纹丝未动。然后,他以十分傲慢的口气告诉李遊宇:“你讲的中国陶瓷史,最早是我们日本人写的。”
这使李遊宇当场感到十分耻辱和震惊。尽管内心十分震撼,但李遊宇仍冷静地告诉腾岗了一:“中国陶瓷的研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陶瓷史已经重写,你会看到一本由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陶瓷史。”
拜访日本现代陶瓷的鼻祖山田光时,李遊宇遭遇了令他更加尴尬的问题。山田光问李遊宇:“你们中国的陶瓷在历史上很辉煌,为什么你们现代陶瓷却越来越不行了呢?”这是个令李遊宇窒息的问题。他忍住内心的悲情,坚定地回答:“这里面有很多历史的原因,但是,中国陶瓷文化的传统非常深厚,陶瓷的传统工艺还在,中国的陶瓷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会让中国的陶瓷重新发扬光大。”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虽然也让李遊宇感到难堪,却使他看到了我们陶瓷教育的缺陷所在。一天,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李遊宇被学生们要求当场示范中国式拉坯。当时,李遊宇看到学生们都能拉得很好,深知自己技不如人,所以找各种理由推辞。可学生们硬是拽着要他拉。实在推辞不掉,他就给同学们表演手工做茶壶,这是他的强项,总算抵挡过去了。事后,他对同学们说:“拉坯在中国是工人干的活,教授是不拉坯的。”日本学生们很奇怪,在日本,教授拉坯都是一流的。李遊宇认识到,这是我们陶瓷教育的缺陷,教育方式得改。后来他自己练就了全套陶瓷工艺的好手艺。他说,这应该是作为一个陶瓷艺术家最基本的要求,却被我们忽视了。
在日本的这一切,深深地触动了一个中国陶瓷人的心。李遊宇开始深度地思考中国陶瓷的振兴之路,他的内心深处像是将要喷发的火山一样在积聚着巨大的能量。
李遊宇在回忆那段心路历程时说:“我是湖南人,性格上有个特点,就是不服输,有一种倔骡子精神,我想的就是一定要超过你,不能被你看不起。必须要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讲学结束后,日本人极力地用高薪地位等挽留他,但李遊宇不为所动。回国后,他重新走访了醴陵、景德镇、宜兴、石湾、潮州等中国的几大产区,在重新审视和调查中国陶瓷的现状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他人感到震惊的决定。
1993年8月,李遊宇毅然决然辞去上海大学教授的公职,开始了他振兴中国陶瓷的不懈追求。
一步跨越三千年
李遊宇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的陶瓷研究机构——上海汉光陶瓷研究所,竖起了“汉光”这面重振中国陶瓷的大旗。“汉”指代中国,也指中国瓷器诞生于汉代。“光”指重振辉煌,发扬光大,照耀世界。他决定用自己下半生来实现这个目标。
李遊宇分析,中国陶瓷近代的落后是暂时的,世界几大陶瓷巨头如德国的麦森、罗森泰尔,这些世界名牌实际上至今也未能赶上中国历史上陶瓷的工艺。中国的优良制瓷传统还在,论手工技术,中国还是世界第一,落后的只是思想观念以及在落后观念下衍生出来的陶瓷产品。
深度思考之后,李遊宇认为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根本上超越。他要创造出一种在技术、材质、原料、器形和装饰风格上都有别于史上中国瓷器的精品。他说,那些可以量化的标准,一定要做到史无前例。他的追随者们说,我们都相信他这个人特有的潜质和梦想,他的惊人的艺术创造力,还有他那股湖南人特有的倔犟劲头。
1993年秋天,李遊宇在上海城乡结合部的龙华地区一所中学租下一间平房,做了两个烧制陶瓷的窑。他和他的同伴们像一群虔诚的炼丹家,在两个炉子边,开始了无数次的试验。
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李遊宇的超越之路只能选择研发这条成本最低的路。但经费对李遊宇来说仍然是个难题。在研究所创办前,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他默默地为宜兴紫砂厂做了两年顾问,积累了一点经费,但不到一年钱就用完了。为了研究经费,李遊宇不得不一边给人家做顾问、讲课、做设计等,一边研发汉光瓷。
为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李遊宇再度重走各大陶瓷产区,解读历代官窑,遍访民间艺人,挖掘瓷艺精华。
李遊宇和他的创作团队以“7501”主席用瓷作为研究超越的蓝本。“7501”被说成不是官窑,胜似官窑,是中国瓷器工艺和技术上的顶级水准。他认为“7501”之所以成功,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打破了历史成规,有独创性,而中国陶瓷的出路就在于超越前人。李遊宇从轻工业部陶研所弄来了“7501”的残片和历史资料,进行理化分析,发现“7501”瓷的冷热膨胀系数上有缺陷。李遊宇试图从材质、工艺、造型、装饰、设计等各方面超越“7501”。
另一方面,为了超越世界顶级品牌,李遊宇跑遍了国外久负盛名的皇家瓷厂和陶瓷产区,潜心研究他们的长处,并把他们的瓷器买回来进行解剖,寻找超越的突破口。
材质是瓷器的根本。为了寻找优质高岭土,他和所有研究人员分散到全国各地去找矿。跑了全国上百个矿区,历经3年终于开发出最优质的原料和独创的6元配方。
1995年,李遊宇和同伴们创办了上海汉光陶瓷制造有限公司,并收购了一家乡镇企业废弃的陶瓷厂。这个陶瓷厂位于距上海城区50公里的邬桥镇,这里虽然交通不便,但最大的优点是非常安静。汉光瓷的研制就转移到了这个没有任何干扰的地方,拉开了持久战的序幕。
随后,李遊宇组建了精英生产制作团队,设计了汉光瓷独特的工艺流程,在各主要工序集中了一批从业10年以上,在同行中最优秀的技术工人,这些人个个身怀绝技,都已成为所从事工种的专家。但为了实现超越,李遊宇要求他们在工艺技术上超强化训练,把每一工序单独列为研究课题,探索各种方法,穷尽各工序的终极可能。
李遊宇强调:“我的原则就是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为了质量不择手段,采矿、选料、除铁、制泥、拉坯、利坯、成型、彩绘……都用纯手工操作并做到极致,就是不惜工本做到不能再好了为止。”
经过5年艰苦的研制攻关,直至确认各项指标和工艺都领先全世界的陶瓷,李遊宇才对外揭开汉光瓷的面纱。在这5年时间里,李遊宇没有卖一件瓷器。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3月,苛求每个环节,历经千万次试验,李遊宇终于“炼”成了被国内外公认为一举超过历代官窑和世界当今顶级品牌的“汉光瓷”。
至此,大师出山,惊涛拍岸,一步跨越三千年,汉光瓷巧夺天工,横空出世。
开创中国陶瓷新时代
一出世就被誉为巧夺天工、登峰造极的汉光瓷,至今已获得国家多项发明专利和400多项设计专利,设计作品获国家级各类金银奖二十多次,被国务院紫光阁和国家博物馆、国家珍宝馆、国家美术馆典藏,并作为国礼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赠送给美国、日本、希腊、韩国、阿拉伯等国家元首。
2005年,李遊宇因其成功研创汉光瓷及在瓷器领域的卓越贡献,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大师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政府把他作为创意产业的典范,为其命名设立了“上海陶瓷艺术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工作室配备了二十多人组成的专业研发团队和现代化的研发设备,计算机多媒体、展示空间、接待设施、试验设备一应俱全。2007年,汉光瓷登陆中华第一商业街——上海南京东路最繁华路段,800多平方米的展示馆,是汉光瓷展示、销售的旗舰形象店。
改建于1995年的汉光瓷生产基地,如今已建成花园式生产中心。由大师亲自设计建设的欧洲别墅式厂房,充满艺术氛围。
汉光瓷从研制成功到批量生产,从白胎素瓷发展为实用瓷和艺术瓷两大系列数百个品种。
汉光瓷几乎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一种超越和独创精神。汉光瓷选料之精,不惜工本,一吨甲级高岭土和瓷石只能选出1~2公斤的精料。另一种主要原料石英,千挑万选,近似水晶。因此汉光瓷原材料成本是普通原材料的数百倍。
汉光瓷的6元配方是史无前例的。目前,国内外其它瓷器采用的均是3元配方。
汉光瓷的现代科技高效除铁法,使汉光瓷料中三氧化二铁含量降至0.1%以下,刷新历史纪录,卓而不群的汉光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透如灯”。
纯、白,是精美瓷器最重要的胎质。汉光瓷白度达到88.5%,世界王牌瓷器德国“麦森”的白度只有77%。
透、亮,汉光瓷透光度56%,“麦森”的透光度为50%;英国的皇家道尔顿和委基伍德等,尽管掺入大量骨粉以增加其柔润感和透光度,但是与汉光瓷相比,无论观感还是手感,都稍逊一筹。
高温、硬质。瓷器品质与烧成温度紧密相关,一般而言烧成温度高,瓷器的硬度和强度也高。此前历史上最高烧成温度为1300℃,汉光瓷烧成温度高达1380℃-1400℃,釉面硬度为7843MPU,光泽度达98.6%.
传统的釉上彩最多可以保持几年、几十年或上百年,而汉光瓷的釉下彩理论上可以保持20万年。汉光瓷高温釉下彩是无铅化环保新工艺,是无毒无害的绿色环保瓷器。
瓷器变形是陶瓷制作的难题,几乎所有的瓷器放在玻璃上都是不平的,汉光瓷独创的烧制工艺,却做到了放在玻璃上的无缝接触。
国际上流行的日用瓷器正向两极发展,要么走精致经典之路,巧夺天工,找不到一丝缺憾,如慕尼黑宁芬博格、柏林皇家瓷厂;要么走拙朴之路,如一些日本瓷。而我国以往瓷器却是“半吊子”,精美上不去,拙朴不到家。汉光瓷的诞生,为中国精美瓷器的创作开了先河,使我国日用陶瓷脱离了“实用”的单一功能,迈向“实用”与“艺术收藏”兼具的新境界。
作一个陶瓷大师,李遊宇将作品做到了极致。但作为一个企业家,李遊宇尚欠火候。近年来,汉光陶瓷每年虽有几千万元的销售额,但那不是营销出去的,几乎全都是人家慕名上门购买的。因为公司至今还没有设立销售部,也无专人负责销售。所以汉光瓷虽好,可知之者不多。对此,李遊宇表示:“现在产品做好了,实现了第一步的目标,接下来就要开始做品牌。下一步我们要进入德国、英国、日本、美国,与国际顶级品牌一决高下。我们有这个信心,因为我们产品的硬指标都已经超过了他们。”
李遊宇认为,陶瓷是中国之魂,国家强,陶瓷兴;国家弱,陶瓷衰。如今适逢盛世,又即将迎来新中国60华诞,李遊宇与他的团队正在研发制作极具收藏价值、世界将为之倾倒的迎国庆60华诞套瓷。它将告诉世界:中国强大,陶瓷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