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庭的爷爷刘子振在制陶)
(刘坤庭制作毛泽东陶像)
玩陶瓷的都知道铜官窑,喜欢铜官窑的都知道刘坤庭。老外们就钟情于他做的仿唐长沙窑的陶器,他烧制的一套茶具在日本可以买到几十万日元。刘坤庭说自己是个玩泥巴的,没什么了不起,“现在了不起的是中国文化,我是沾了中国文化的光”。
“我的作品留不到第二天”
刘坤庭的制陶手艺是爷爷刘子振教的,别人是百年老字号,刘坤庭家是千年老字号。4岁就开始接触陶艺,17岁才开始独立制陶,都说十年磨一剑,刘坤庭比别人磨得更久。传统手艺就像一面铜镜,越磨越光。
刘坤庭的爷爷刘子振解放前在湖南制陶业就很有名气,开福寺、南岳大庙、岳麓书院都藏有他的作品。“小时候,爷爷要我们用陶土一天捏几十个鸡蛋,一开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明白这是捏人物的头。”刘坤庭制陶的基本功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上学之后,我做的小泥人、小陶罐从来留不到第二天,一做出来就被人要走了。”从小就有粉丝追捧,制陶给了刘坤庭成就感。
“我一直跟着市场走”
1979年16岁的刘坤庭初中毕业,他成为铜官陶瓷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1982年,单位来了一名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刘坤庭便跟着这位新同事学素描、速写,一学就是三四年。刘坤庭说要做好的陶艺就必须有很好的美术基础,光凭天赋是远远不够的。
1989年,制陶技术日益精湛的刘坤庭在家乡的小山坡上开了农窑,专门做建筑陶瓷。“当时改革开放很深入了,市场对于建筑陶瓷的需求量大,而铜官琉璃瓦的质量比北京的还要耐用,我觉得这是个机会。”
1992年,刘坤庭关闭了自己的农窑,他觉得这条老路不能一直走下去,从制陶技术到制陶设备都需要改进,他便下定决心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三年的学业结束,刘坤庭发现陶瓷的对外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便只身南下做起了陶瓷新产品开发的工作。“1995年,我在广州一年的工资就能抵得上我在铜官干一辈子的收入。”刘坤庭说。
2005年刘坤庭又回到了铜官镇,他开了个工作室。刘坤庭说回来是因为市场变了,上世纪末国外市场需要中国制造的西方题材的陶瓷,因为中国做陶瓷的成本比本国低,国内市场也需要西方题材的陶瓷,因为西方文化比较流行。新世纪,市场需要中国土生土长的陶瓷,国富民强中国文化流行起来了。刘坤庭说特别是仿唐代长沙窑的陶器很受欢迎,老外认为千年的古文化很有神秘感极富魅力。
"我的陶品是古玩市场的宠儿"
“我的陶艺从来不搞批量生产,精品都是唯一的,我做的仿古陶在古玩市场可以以假乱真”。可刘坤庭从来不做假文物,一些商贩从他手上买仿古陶器,然后用酸洗做旧卖高价。刘坤庭说我做的仿古陶器,都是有破绽的,对陶瓷稍有研究的就识别的出来。玩陶瓷有两种境界,一是敬古之心,用传统的工艺烧制陶瓷,在制作的过程中与古人对话;一是牟利之心,精湛的仿古技艺只是为了更大利润。刘坤庭属于前者。
2009年,刘坤庭筹建自己的陶瓷展览馆,他希望更多人能认识铜官窑。他还准备找几个美术学院的学生教他们制陶技术,让铜官窑有更多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