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蒙娜丽莎陶瓷板的画面。
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萧华受邀参观60周年成就展并在蒙娜丽莎陶瓷板展位前留影。 资料图片
蒙娜丽莎“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板”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新产品”,该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单位面积建筑陶瓷材料用量降低一倍以上,可利用工业废渣50%作为原料,节约60%以上的原料资源,降低综合能耗50%以上,是完全依靠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同行,实现连续自动化生产的创新成果,促进我国建材工业循环经济模式稳步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蒙娜丽莎陶瓷板广泛应用于地铁、隧道、办公大楼等公共建筑。目前,武汉万科金色家园、韶关韶能大厦、广州同和大酒店等大型工程使用量合计达到30余万平方米,同时,蒙娜丽莎企业正全力参与广佛地铁装饰板项目投标,中国首条城际地铁有望用上节能环保的建筑节能装饰材料。
9月20日,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系列活动的首项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媒体重点报道。
这场展览凝聚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政治、工业、文化、教育、国防、科技、民族等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在钢铁、石油、航空等众多早已名扬四海的工业展区科技成果群中间,静静竖着数张薄如蝉翼的陶瓷板,其中一块陶瓷板上赫然写着一行醒目的字条: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板。
据悉,入选“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的建材企业仅有4家单位,即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中国中材集团公司、山东鲁阳股份,而蒙娜丽莎公司作为唯一入选“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的建筑陶瓷企业,代表中国陶瓷界在这个举世瞩目的舞台上展现代表当今建筑建筑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建陶精品。
是什么力量使蒙娜丽莎陶瓷板成为入选“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6个建材工业项目之一?这一块块轻薄的陶瓷板,又是如何完整地折射出整个中国建筑陶瓷产业60年从无到有、后来居上,最终冲顶世界的辉煌奋斗史?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推进建陶产业升级
瓷砖恐怕是普通中国人最熟悉的建筑材料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属于“舶来品”的瓷砖还只是少数“新潮”家庭昂贵的家居装饰,而今天它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家居“主角”。可是,你认识眼前这块“瓷砖”吗?
近两米长、一米宽,面积超过一扇房门大小的一整张陶瓷板,厚度仅3.5毫米或5.5毫米,尚不及一张精装书的封面,却能承受多达30毫米的弯折而不致断裂破碎;其重量不到同等面积普通瓷砖的1/3,甚至能轻盈地漂浮在水面上……这就是以“薄、大、轻、韧”而著称的陶瓷板,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国建筑陶瓷工业界“十年磨一剑”的技术结晶,也是全国建材行业千挑万选呈现给“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的六项杰出成就之一。
据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介绍,此次送展的“陶瓷板”,产品规格达到长1800—2100毫米,宽900—1100毫米,已经具备了亚光、抛光、半抛光等多种表面处理方式,能完美再现包括仿古砖、瓷片、抛光砖在内的所有现有瓷砖产品的外观特点,更有“仿墙纸”等传统瓷砖无法体现的创新材质品种;而陶瓷板产品线的另一员大将“QQ板”,则具备了优异的吸音、隔热特性,一举突破了传统瓷砖的应用限制。
除此之外,陶瓷板还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所需的原料和能耗比传统瓷砖均降低了3倍以上。在节能减排成为国家产业战略的宏观环境下,对于需要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中国建筑陶瓷业而言,陶瓷板的出现无疑是一次脱胎换骨的产业升级良机。
两项国家标准保障,推进建筑节能战略
土屋、木屋、砖屋、钢筋水泥屋……建筑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着越来越快的变化。陶瓷板的问世,则为21世纪的人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瓷屋”之门。
脚下是有着厚重质感的仿原木瓷质地板,手扶着凉热宜人花纹生动的瓷质“墙纸”,抬头看见的是轻巧而又隔热隔音的瓷质天花板……随着陶瓷板的面世,这样的“瓷屋”,已经真真切切走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陶瓷板的“大”,消除了传统瓷砖面积小、铺贴效果略显零碎的外观缺陷,陶瓷板的“轻”和“韧”,则使得陶瓷在建筑里的“位置”越伸越“远”,越爬越“高”。今年8月,继国标委《陶瓷板》国家标准之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配套推出了《建筑陶瓷薄板应用技术规程》,更为陶瓷板在建筑中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施工和验收规范,消除了长期以来约束建筑陶瓷扩大应用范围的瓶颈。同时,它既“轻”又“薄”的特性,在仓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的成本,还不及传统瓷砖的一半,同时,大大降低了建筑物的负重,有效配合建设部门推进建筑节能战略。
据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萧华透露,蒙娜丽莎的陶瓷板产品已经参加了多个国内重大公共建筑工程的采购招标,目前在施工阶段的有万科地产等房地产项目、星级宾馆、大型商场等工程数十个大型工程项目,它正以建筑陶瓷前所未有的感官冲击力和建筑性能搏得了众多青睐。在不久的将来,相信陶瓷板将会广泛出现在地铁站、候机楼、办公大楼、民住楼宇等公共及民用建筑空间,与这些现代建筑一同见证中国城市的繁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