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佛山)陶瓷节24日正式闭幕,组委会人士表示,影响和良好效果超出了预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和可喜的成绩。
毫无疑问,这是迄今为止,佛山所举办的人气最旺的一届陶瓷盛会,陶瓷节组委会初步统计,陶瓷节7天共吸引约55万人次入场参观、游玩和采购,1400家国内外企业参展,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外商达3万人,合同和意向成交额近25亿元。当然,这也是最富争议的一次陶瓷盛会,从开幕前到闭幕,一系列吸引眼球,同样激发口水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及网络平台。
“创意不怪,人民不爱。”首届陶瓷节分会场之一的南风古灶片区打出了这样的宣传口号,其实质就是要搞点新意思。从“马桶瀑布”到“世界最大”的一对不锈钢制乳房———“泡女郎”,以及比基尼玩泥浆大赛等节目,南风古灶片区在陶瓷节期间赚足了眼球和人气。据组委会提供的数据,陶瓷节期间南风古灶始终保持着平均每天5万的客流量,共吸引了逾40万市民和游客。
如果说,希望首届中国(佛山)陶瓷节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冲击、感受与启迪,这些需求现今应该已经得到满足了。不过,在陶瓷节顺利闭幕之后,我们还要思考些什么?
陶瓷节诞生的背景,是佛山陶瓷展会无法形成合力,以至于每况愈下的时候,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运作的陶瓷盛会。但今后的陶瓷节何去何从?在闭幕之日,禅城区政府相关人士也坦言,今后的陶瓷节将如何运作,目前尚无明确方向。
事实上,陶瓷节的前身“陶交会”举办之初同样是采取政府主导型展会的模式来运作,开局同样良好,但此后难以避免高开低走的命运,即使此后试图引入外国展会公司擦亮“陶交会”品牌,却效果平平。从“盛宴”到“剩宴”的蜕变,“陶交会”只用了7年。
其实,近年来,全国各城市举办政府主导型展会的积极性很高,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政府主导型展会。但相关资料也显示,目前全国有80%左右的政府主导型展会处于“彷徨”、“痛苦”、“无奈”之中。如果不转轨变型、创新发展,其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作为佛山一张“城市名片”,抑或是寄望中的“城市节日”,坚持将陶瓷节办下去,并且越办越好,这是各方的共同愿望。那么,这个时候,相关方面就必须思量大胆创新今后的运作模式,避免“陶瓷节”重蹈“陶交会”覆辙。
“盛宴”过后慎防“剩宴”陶瓷节要避免重蹈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