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前所未有的质量危机,正在考验陶瓷企业的危机公关能力。昨日,针对10月2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陶瓷砖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以下简称《结果》),东鹏陶瓷在佛山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山东东鹏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超市砖吸水率检测不合格的原因。
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克俭解释称,不合格的原因是产品的实际吸水率与包装标示的吸水率不符,而实际吸水率优于标示的数据,该公司已对该类产品包装标示进行修正。
364种陶瓷砖抽检、97种产品不合格,佛山博华陶瓷、东鹏、家美等知名企业均上“黑榜”,《结果》让陶瓷深陷最严重的一次“质量门”事件。企业整改势在必行,更关键的是如何挽回市场信心?东鹏发布会的背后,意味着陶瓷“质量门”危机公关战正式拉响。
标示不合格
东鹏“吃哑巴亏”
“我对检测结果心服口服,这说明公司的确存在问题,是管理质量问题。”陈克俭会上坦承。
据悉,在第二季度陶瓷砖国家质量监督抽查中,东鹏四类产品(瓷质砖、釉面砖、抛光砖、超市砖)被检测放射性、破坏强度、尺寸、吸水率等多个项目。其中,山东东鹏陶瓷生产的超市砖吸水率检测不合格。
《结果》显示,东鹏超市砖产品包装箱上标示的执行标准为GB/T4100-2006附录HBIb类干压炻瓷砖(吸水率范围为0.5%<E≤3%),而抽检检测结果为最大值0.08%,产品的实际吸水率小于包装标示的吸水率,所以被判定不合格。
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博表示,抽查判定原则分为产品实物质量和标识质量判定,尽管规格尺寸、标识等不合格仅判为b类较严重不合格,不及质量不合格严重,但仍足以判定整个产品不合格。
“东鹏吃了个哑巴亏,实际上吸水率越低越好,但你的产品是什么标准,就应该如实标示。”王博说。
陈克俭认为这是生产包装环节疏忽所致。“2008年我们提高产品质量,执行的是附录GBIa类干压瓷质砖(吸水率E≤0.5%)标准,但是部分产品在发货时却使用了仓库中的旧包装。”陈克俭告诉记者,该公司已对该类产品包装进行修正,按实际执行标准标识。
危机?陶瓷公关欲挽回市场
30多个记者席位、来自广佛及全国性报刊的数十家媒体,昨日的东鹏新闻发布会可谓不遗余力。
“东鹏上‘黑榜’看上去就像一个误会,但如果成功运作,无疑是一场颇具价值的危机公关。”一名陶瓷媒体人士评价。
《结果》让陶瓷深陷最严重的一次“质量门”事件。企业整改势在必行,更关键的是如何挽回市场信心?东鹏发布会的背后,是陶瓷“质量门”危机公关战的正式拉响。
据了解,博华陶瓷在《结果》公布后也很快在网上发布公告,表示正组织专人,对涉及的两个型号的产品做进一步的调查。相关资讯,将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发布。与此同时,广东唯美陶瓷集团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该公司已经在彻查相关产品和事件,并会及时把结果反馈给媒体。
目前,企业还有挽救的机会。据悉,针对此次抽查发现的质量问题,质检总局已责成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处理。“对于不严重的、比较轻微的,就责令整改。对于比较严重的,就会移交稽查处理。”佛山质监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王博表示,陶瓷砖在2000年列入抽检跟踪目录,一般二、三季度都进行抽检。“这一次是今年第二季度抽检,在下次抽检之后,企业还有机会摘掉‘黑榜单’的帽子。”
事件回放:
10月2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陶瓷砖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数据显示,在对河北、山西、辽宁、福建、山东、广东、四川、陕西等8个省272家企业生产的364种陶瓷砖产品进行的监督抽查中,有97家企业的产品大面积出现不合格,其中不泛行业内诸多一线知名品牌“中彩”。
此次抽检,无论是产区、企业、品牌与产品种类都非常广泛,是近年来规模较大的一次抽检。不合格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福建、山东、四川和其它低档次产区。但令人惊讶的是,博华、山东东鹏等诸多知名品牌同样出现了不合格项目,其中不泛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原国家免检产品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
记者观察
危机公关后更要治本
10月20日国家公布抽查结果,在此后的十多天内,东鹏保持沉默,媒体端一直未见东鹏对于结果的相关解释。
至昨日新闻发布会,在场人士顿时明白:东鹏其实一直在精心准备。
标示不合格,东鹏虽然吃了哑巴亏,但无疑也是此次抽查中“最不严重”的错误。这种错误解释清楚并不困难,但如何在行业整体遭遇危机的当下,将危机最大程度的转化为对自身有利的演变?这对于东鹏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然而,东鹏可以因为“误会”获得危机公关的良机,那么其他企业呢?放射性、破坏强度、断裂模数、几何尺寸,这些最基本的瓷砖质量检测指标现在竟然出现了大面积的不合格,是否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陶瓷企业们其实很高调:《陶瓷砖》标准指标太低、行业门槛太低、要求修改国家标准……再看看这次抽检结果,无疑是对那些沾沾自喜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由陶瓷大国向陶瓷强国迈进的陶瓷企业一记响亮的耳光。
接下来的时间,相信很多“黑榜”企业会相继向媒体和公众进行解释。他们也许会有各种美丽的原因,也许至少看上去很诚恳的承认错误,危机公关的神话会继续上演。但是,企业们别忘了回头看看这份“耻辱单”,不要让“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悲剧在陶瓷行业重演,重新把好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