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季,瓷都德化县显得异常热闹。
10月24日起,在德化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来自美国、德国、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数十位陶瓷艺术家汇聚一堂,与德化众多陶艺家面对面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如此大规模的中外陶瓷艺术家齐齐亮相,在德化尚属首次。
尽管国际金融风暴的阴影尚未散去,但瓷都德化提升陶瓷业文化软实力的步伐却并未放慢。今年初以来,这个以陶瓷而闻名的山区县,动作频仍:创办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举办中西陶瓷文化论坛,邀请国际著名陶瓷大师现场创作,推动该县博物馆与多个西方国家的陶瓷博物馆进行文物交流……一系列的活动背后,显示了瓷都德化对陶瓷文化的重视和加快陶瓷业转型升级的决心。
打造陶瓷文化交流前沿平台
10月26日,来自芬兰的著名陶瓷艺术专家路达,在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创造室创作“飞天神雕”。她告诉记者,来到陶瓷的故乡德化进行陶艺创作别有一番感悟,这几天灵感总是不断涌现出来。
月记窑有近400年历史,是德化县保存完好、最为久远的龙窑,可以说是龙窑的活化石,至今烟火绵延。今年3月,旅居德国的泉州籍艺术家吴金填于月记窑旁创立“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旨在招揽海内外陶瓷艺术贤才,为德化陶瓷业所用。自今年3月以来,已有数百位国内外陶艺家来此开展创作、培训、交流活动。不久前,新西兰奥克兰陶协主席彼得·朗依等6位陶艺家在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建造了德化首座国际标准的小型盐烧柴窑,并利用该窑烧制出100余件盐釉陶瓷作品。
借助底蕴深厚的德化陶瓷文化和原生态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及相关产业人士聚集古瓷都,进行陶艺创作和陶瓷文化交流活动,是德化努力打造陶瓷文化交流的前沿平台的重要内容。目前德化正在着手建设“国际陶瓷艺术家创作基地”和“大兴堡美术馆”等项目,通过邀请和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家、雕塑家等来德化开展艺术创作、学术研讨、培训等活动,定期组织艺术家举行作品展览,促进国内外陶瓷艺术家的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推动现代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日益活络的陶瓷艺术文化交流,也助推了德化陶瓷产品,尤其是西洋陶瓷品的出口。统计显示,今年1-9月,德化陶瓷出口值逆市增长41.22%,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陶瓷产业萎缩情况下,今年1-9月德化接受来自这些地方陶瓷产区的转移订单货值5400多万美元,显示了德化陶瓷日益扩大的影响力。
陶瓷创意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在德化县城关及其周围,密布着上千家陶瓷生产企业。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陶瓷业发展也遭遇用工、环境、资源、产能过剩等诸多瓶颈。
德化县审时度势,提出要加快陶瓷产业结构提升,逐步改变过去单一的“工厂陶瓷”发展状况,逐渐延伸陶瓷业产业链,补齐具备高利润的研发、设计、创意等环节,并提出“创意陶瓷”的概念,决心打造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基地。
在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创作室,六七名陶艺家,或站或坐,手持篾刀,专心致志地雕刻着手中的瓷坯,丝毫不受来访者的打扰。德化县本地陶艺家苏珠庄创作的《禁锢》用别人不敢涉及的“棺材”来表现现代人压抑的精神状态;国内著名陶艺家李保恩的“亲镜子”,将两半人体瓷雕对叠,极力调侃现代人自我欣赏、自我崇拜的精神状态……来自中西方不同文化的陶艺家,通过瓷艺雕塑世间万象,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感悟。
走进德化县中国白艺术宫,仿佛走进艺术的殿堂,伴随着抒情的轻音乐曲,观赏每件精品,温润明净,精巧秀雅,令人目不暇接。这里的每一件作品,不管是艺术瓷还是日用瓷,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是工艺美术师陈仁海多年来努力提高德化瓷的文化含量,让工艺因文化而增值,让“中国白”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瓷艺新品牌的结果。
“创意文化产业作为‘无烟工业’,正日渐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现象。德化,作为千年古瓷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优势明显,潜力和空间巨大。”德化县副县长严章瑜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德化县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在产品创作内容上更加注重融入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元素,增加陶瓷作品文化含量,突破作品创作局限;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创意,采用夸张、抽象等手法,丰富产品情趣,着力开发文化内涵深厚、艺术品位更足、鉴赏价值较高的陶瓷产品,推动陶瓷业由做工艺品向做文化、做艺术品转变。
德化戴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台湾联宏科技联袂研制生产出白瓷“天鹅”酒瓶,以此表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故土难离之情。国庆期间,首批“天鹅”酒瓶开始销往台湾,受到台湾消费者的喜爱。
日前,宁昌陶瓷有限公司借助“6·18”平台,与高校成功对接的活性炭功能陶瓷已研制成功,该项技术首次将活性炭与陶瓷进行完美结合,目前已申请了国家专利,不久以后,一件一件既节能又环保的工艺陶瓷将进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