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 “日复一日:李见深新民窑作品展”,在位于上海M50的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开幕。去年,也是在这里,李见深推出了他的“新官窑”的个展。从“新官窑”到“新民窑”。李见深要表达什么呢?
独特的从艺经历
李见深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科班出身得过硕士学位的,但在上世纪80年代受“85新潮”的影响,一度醉心于当代艺术。90年代赴美求学,在纽约阿尔弗雷德大学的州立陶瓷学院获获陶艺硕士学位。这样学贯中西的教育,使他成为陶艺界的国际人士。自1999年以来,成功创意、策划、参与众多的国际性陶瓷展其中包括2004年景德镇千年庆典等。
其实,他更重要的是一位陶艺家。在学习中他不断地探索陶艺创作的道路,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中不断地来回,寻找自己的天地。“新官窑”也好,“新民窑”也好,都是在以旧翻新的面目下,寻找创新的突破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所谓“变法”就是艺术家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否定选择;只有经过一次次痛苦的抉择,艺术家本人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身的局限。
景德镇的“陶”源
10年前李见深就因为开创三宝陶艺村而闻名海内外。那是1998年,他从景德镇附件的山里向村民买下了一个叫四家里的小村子,建立了三宝国际陶艺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艺术家、文化人理想主义的一次浪漫尝试。那里有工作室、陶艺馆,还有传统的制瓷工具、烧木柴的窑,还有一处有特别纪念意义的陶艺墙——景德镇建镇千年的“千年墙”,上面是断臂的观音、有裂纹的领袖像、没有头的菩萨,还有渣饼、破碗底、变了形的龙缸等。这里,景德镇地方政府将其看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有的媒体甚至称之为陶艺爱好者的“农家乐”。其实,却有更为深厚的背景。
1995年,李见深,从加拿大留学回到景德镇,用DV拍了一部纪录片《景德镇,我在中国的家》。此后竟一发不可收拾,又拍了《笔王》、《泥的轮回》、《尼西藏陶》、《陶窑》等多部影片,用镜头记录中国传统的陶瓷文化,作品还在国际上得了奖。其实,在那些作品里,李见深表达的不仅是家国之思,而且是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灭顶之灾的担忧。景德镇,这个靠口口相传的手工艺文化而驰名中外誉满千年的瓷都,正面临都市化、工业化的双重围剿。千年相传的陶瓷文化正在消失中。他的录像反映的就是这对陶瓷文化稍纵即逝的一刹那。三宝陶艺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在其国际化、体制化的现象背后,是李见深回归中国民窑的手工艺传统的强烈冲动。
“新官窑”体现当代性
李见深对器具有特别的想法,他认为器具是艺术与生活、精神与载体的结合部。而对器具,他又特别关注官窑与民窑这两条线索。他在“新官窑”说的话仿佛是他的陶艺宣言:官窑被视为中国皇家古典主义的绝对经典,它将中国千年造瓷文化置于一种极限。而他要把官窑的经典与完美在现代意义上进行延伸,从官窑的器具中抽象出当代人所能感觉到的瓷的美感,聚集所有可能的元素,回到传统手工造瓷复杂多样的过程中:精选原料,手工制作,1350度高温还原烧造,一杯、一碗,一描、一绘,在颜料中施以素雅,在繁冗中施以简洁,保留官窑原有的瓷质与精致,从浩如烟海的官窑经典中把握中国文化后古典主义的精神,精造每一件珍品。
美国康奈尔大学美术史学者潘安仪,对他的“新官窑”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李见深在这组作品中,不仅增加了陶瓷制品的绘画性与官窑的精湛、准确的纯粹度,而且发现了官窑的当代性,采用诸如挪用、重叠与重组的方法,压缩了中国文化的时间感与空间性。启示我们传统与当代其实是可以互补的,可以借此提升文化的层次与主体性。全球化时代的陶艺界的新方向,应该是强调本土价值的升华,成为独具特色的新艺术与文化。
“新民窑”体现陶瓷文化本质
不过,以我的观察,“新民窑”所体现的民窑文化,是李见深的最爱。从他的录像,到三宝陶艺村,再到他的未曾谋面的雕塑作品(只看到一些照片),都能看到他身上那种强烈的民窑精神。正如他所说的,历史上所谓的官窑,都是从民窑来的。官窑虽然尊贵典雅,但却失去了民窑的生命与活力。
说到那些“新民窑”的作品,他强调可能是出自天性,对器具一直在关注,那些线条说了这么多东西,有着无穷的魅力,一个茶碗能把那种器质、那种颤动做得淋漓尽致。他还表示,他个人更关注陶艺作品的艺术品质,而不会关注现在值多少钱,将来值多少钱。关注作品的唯一性,关注其是否可以传承。
个人简介
李见深,陶艺家、独立策展人,1953年生。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95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陶瓷学院,获陶艺硕士学位;景德镇三宝陶艺研修院主持人,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大学院客座教授、美国纽约阿尔夫雷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