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人物传记>>|
南平:一家三代仿制 让名窑建盏重焕光彩

发布:2009-11-25 15:01:50  来源: 福建日报 [字体: ]

  闽北建盏被称为国宝,但800多年建盏制作技艺失传。 数百年来,建盏的恢复和研究,一直为陶瓷界所关注、研究者所追求。 1979年,南平市离休老干部栗金旺领着女婿、女儿、外孙女苦苦探索——

  “建窑建盏似仙女,我们把她从天上迎回来了”

  闽北建窑为中国宋代八大名窑之一,所产建盏被称为国宝,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倾倒!宋元时期,建盏的珍品,上自宫廷皇室,下至布衣之家,皆当作品茶和斗茶的理想器具。然而,制作建盏的技艺曾经失传了800多年。文献记载:建盏生产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元代中后期趋于衰落,明代停烧。

  “好在她只不过是像仙女一样升天云游了一阵,现在我们闽北陶瓷人已经把她迎了回来。”南平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研究员孙建兴、栗云把我们带到南平城东隅的一条深巷里,介绍说:“我们在这里创造了奇迹!”

  这个远离尘嚣的楼院,就是南平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在这栋朴实无华的房子里,离休干部栗金旺领着女婿孙建兴、女儿栗云、外孙女孙莉,历尽艰辛,不懈探索,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终于让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重现人间,让国之瑰宝重焕光彩。

  今年6月,“建窑建盏制作技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是南平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南平市建阳建窑陶瓷研究所。

“古人没法定位的技术,我们终于掌握了它的规律”

  研究所院内,前厢房房间和过道排列着一架架建盏坯品,在后厢房里有两个窑,一个是电控柴烧窑,一个是液化气柴火烧制窑。

  “建窑出产的黑釉瓷产品主要以曜变、金兔毫、银兔毫、油滴、鹧鸪斑纹为主。这些斑纹人工无法控制,完全是在烧成中根据不同炉温自然形成的,其中曜变斑纹光彩夺目,异常绚丽,在建盏中最为珍贵。在当时人工传统烧制时,往往烧制上百万件中,才能偶然得到一两件油滴斑建盏,烧制几千万件中,才能偶然得到一两件曜变斑建盏。”孙建兴介绍说。

  目前世界上仅存的3件曜变斑建盏,珍藏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藤田美术馆、龙光院。据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账记》史册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从这里不难看出,建盏烧制出的黑釉碗盏,其价值令人瞠目。

  “值得我们自豪的是,我们研究所1991年11月成立,1994年就把建盏系列的技艺恢复、挖掘出来。古人没有办法重现的技术,我们借助现代科技可以掌握、复制了。”孙建兴自豪地说。

  一本本红彤彤、金灿灿的证书证明,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使一代瑰宝建盏系列产品——曜变、虹彩、油滴、油滴木叶、兔毫(金、银)、鹧鸪斑、铁锈斑、金彩文字、灰被、柿天目等建盏再现于世。其建盏制品经中科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博物院等专家鉴定,在器形、釉色和本质结构方面均达到形似、神似、质似的国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其作“仿宋建窑兔毫天目盏”“仿宋建窑油滴天目盏”和“油滴天目龙虎茶具”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为了建盏,我们一家三代人孜孜以求”

  在一间厢房里,我们看到一个姑娘正在拉坯,神情专注,白里透红的脸上显出一种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她是我女儿孙莉,大学毕业后跟着我们痴迷于建窑陶瓷研究世界,现在已掌握了建盏系制作技艺,尤其是曜变制作的成型及烧成技艺,作品‘油滴天球瓶’入选中国第二届新秀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两年前,她还担任了南平市建阳建窑陶瓷研究所所长。为了建盏,我们一家三代人孜孜以求。”在制坯房,孙建兴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情系建盏的故事。

  孙建兴原为德化红旗瓷厂配方试制组技术员,后进入西北轻工业学院陶瓷专业(现为陕西科技大学)学习,1979年被借调到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参加了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组成的建窑宋瓷建盏兔毫釉的恢复科研小组,主要负责配方和工艺,经过一年的研究试验,初步试制出仿宋建窑兔毫盏。当时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剑鹰教授、轻工部李国贞高工很激动地对他们说:“你们第二步要搞油滴,把油滴搞出来了,就是对我国恢复建窑传统文化的最大贡献!”但因那时尚未改革开放,孙建兴他们烧出的仿制兔毫盏在北京、上海一带市场推销,只卖出两三件,且价格不高,厂里原本希望挣回项目经费的设想落空了,仿制油滴盏成了无米之炊,难以维持正常的科研经费,项目组研究团队人员也就解散了。

  仿宋建窑兔毫盏的成功,使初露锋芒的孙建兴欣喜若狂,也使他对建盏的研究更加痴迷。也就是在这期间,孙建兴认识了当时在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工作的栗云,并恋爱结婚。为了恢复失传的建盏制作技艺,1981年,孙建兴夫妻先后从省城调到闽北工作。工作之余,他们在1982年帮助建阳烧制建窑油滴的基础上,帮助南平陶瓷厂仿制烧出油滴盏,该制品经有关专家鉴定,确认是成功的。为了更全面、系统地挖掘建窑建盏制作技艺,1991年,离休5年的孙建兴岳父栗金旺领头创办了民营科研机构——福建南平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盏的科研中,组织挖掘系列建盏传统文化。

  “研发关键是要找对路子,古人是用漫山遍野、堆积如山的陶瓷残片换取偶然的成功。今天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和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提高成功率。”孙建兴动情地说,“我们的油滴、曜变搞成了,日本陶瓷界同行闻讯惊叹‘是神的力量助你们成功的!’其实我们是怀着虔诚、崇敬的心情在研发建盏,我拿一头青丝换一头白发,现在我女儿把花样年华与泥土》做伴。去年大年三十,我女儿搞成功了虹彩、曜变,她兴奋得不得了,局外人很难想象我们的心情。”孙建兴摩挲着女儿乌黑发亮的头发感慨万千。
“闽北陶瓷人要永远站在建窑上自豪”

  建窑建盏产于南平建阳建窑、武夷山遇林亭窑和延平区茶洋窑。建窑之所以会诞生在闽北,是因为闽北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建盏是采用闽北地产含铁质较多的红、黄壤土等粉碎加工后制成,对土壤有着严格要求,延平、建阳、建瓯、武夷山的土壤均能烧制。

  由于历史变迁,南宋以后,闽北建窑、遇林亭窑建盏趋于衰落,随之茶洋窑逐步兴起。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国曾派陶工到福建学习烧造黑釉瓷的方法,学习茶洋窑灰被器形与烧制,并在濑户开设工厂,仿制出黑釉茶盏,当今在日本称为“濑户天目”,濑户烧制的黑釉茶盏延续至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闽北建盏制作技艺却失传相当长一段历史。

  带着我们站在闽江边饱经沧桑的茶洋窑遗址上,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栗金旺心潮澎湃:“我们研究恢复失传的建盏技艺,不是为了赚钱,为的是一种成就感、荣誉感。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博士山崎一雄,研究建窑建盏40年,他一辈子的心愿就是站在建窑遗址上几分钟。在我们的陪同下,他终于站在他们‘濑户天目’的发源地上,遂了心愿。日本人对从我国传承过去的茶盏文化这样重视,我们闽北人更要永远站在建窑上自豪!”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省里都十分关心建窑的研究工作。国家文物考古队、华东文物考古队、福建省博物院和厦门大学,都先后有人到建阳古窑址来考察和发掘。现在,闽北陶瓷人把建盏恢复、挖掘出来了,但是建窑建盏面临的濒危现状仍令人担忧,主要问题有:一是由于建窑建盏传统工艺技艺复杂,技术难度高,现在我们虽然掌握了古人没法定位的技术,可是现代制作是以手工拉坯成型为主,烧成成品率低,有待不断改进提高;二是有的建盏制作原料,部分资源已被破坏,难以外寻原料弥补;三是随着传统制作技艺中的原料配比变动,原料工程人才尚缺,面临着从业人员少、专业研究人员更少的窘境,而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必须马上着手;四是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造成技术外流,市场无序竞争,无证经营的仿冒者贪图一时小利,把一些不合格次品以低廉价格流入市场,给建盏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专家认为,现在建盏的发展正面临着历史性转机。其一,建盏已是闽北城市的名片之一,其制作技艺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名录,加大了传承和保护力度;其二,在中国,茶和茶具、建茶和建盏两者密不可分,建盏以品茶发展到斗茶而大行其道,南宋时期,日本传入了中国的饮茶风尚,随之使用建盏饮茶开始盛行,南宋以后,日本把中国的饮茶习俗发展成日本独有的茶道文化。如今,武夷茶正强劲崛起,建盏必将也随之兴盛。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