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财务经营状况和未来前景不明朗,普遍面临着资金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许多中小企业往往使出浑身解数,多方出击,大量接触打有投资旗号的各路“神仙”,其结果通常是走入融资误区——不但没有解决资金问题,反而费力费财,贻误企业发展良机。融资通常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小企业要走出融资困境,应采取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合理的融资对策,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制定一个指导企业融资行为的融资战略。
有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计划,盲目性很大,似无头苍蝇,抱着侥幸的心理误打误撞,对投资方不加鉴别全面接触,让许多招摇行骗的投资中介或者投资公司有机可趁。后果严重的导致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轻者也使企业浪费了不少的人力和财力。此外,由于有的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难度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几次融资行动受挫,便放弃了融资计划,错失了一些可以成功的引资机会,延缓了企业发展的步伐,颇为遗憾。
因此,中小企业在决定融资前,应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清醒的认识,摆正融资行为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位置,对融资的难度和长期性应做充分的估计,然后制定相应的融资计划,使融资行动具有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的放矢,增加融资成功的可能性。在融资受挫后,不能灰心丧气,需要总结经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率和业绩,采取更为合理的融资策略。
第二,根据企业发展阶段,选择合适融资的时机。
中小企业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引入投资,都需要让投资方相信,他能够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有利可图。因此,投资者在投资时都重点关注中小企业的管理团队的素质、日常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市场前景和市场运作能力。
一般来讲,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资产较少,管理很不规范,产品技术不成熟,配套服务水平较低,市场处于培育期,经营前景的不确定性很大,投资者对这类企业的信任度不高而不愿意介入。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一般不要对引进投资抱太大的希望,应扎扎实实的自我经营,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过一定时期的自力更生的发展,在产品和服务比较成熟、有比较稳定的市场和销售业绩时,再筹谋引进投资,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第三,选择符合企业情况的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三个:银行贷款、战略投资和风险投资。
对中小企业而言,一般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资产或者其他担保条件,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但是,在积累了一定的自有资产和企业信誉的条件下,银行贷款将是中小企业最切实可行的融资渠道。
引入战略投资是中小企业的第二个融资选择。但是,通常只有技术含量高、企业的成长空间大的中小企业,才会引起战略投资者的重视。如某些实业投资公司或者实业企业,或通过参股合作的形式进入中小企业,在注入资金的同时也会参与企业管理,与企业共同成长,分享企业长期成长带来的收益。
风险投资也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风险投资最看重的是中小企业的可包装性、资金安全性和短期内的高回报率。如果中小企业属于国家重点扶植的产业领域,或者属于概念型企业,风险投资者会把这类企业作为很好的包装题材,注入大量资金,快速扩大企业规模,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企业包装上市以获得溢价收益。风险投资者一般不会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他们在短期内将企业包装上市并获得风险收益后,就会撤出资本,寻求下一个投资机会。对中小企业来讲,这种融资模式可以解决企业的资金难题,但面临着投资者掠夺性攫取企业利润的风险,此外,如果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跟不上企业快速膨胀的步伐,容易消化不良,酿成苦果。
第四,慎重辨别真假投资者,抓住真正投资者的兴奋点。
中小企业要慎重辨别“真假”投资者,目前投资市场多元化了,投资市场鱼龙混珠,有许多投资中介或投资公司利用中小企业急于融资的心理,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对企业行骗,如要求提供资产评估报告、商业计划书、提供企业专利证书等,再提出代理企业操办此类事项并收取高额代理费和中介费,费用到手便与企业分道扬镳。
中小企业应擦亮眼睛识别投资者的身份,选择真正的的投资者,研究不同类别的投资者的心理和兴奋点,有针对性的、充分地向投资者展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亮点,引起投资者的兴趣。对银行,要强调企业管理的规范性、盈利能力和信誉;对战略投资者,要强调企业的成长性、技术的安全性、长期合作的稳定性和盈利性等;对战略投资者要强调企业题材的新颖性、可包装性和短期盈利能力等。只有抓住了投资方的兴奋点,才能打动投资者,让融资计划变为现实。
总之,中小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类型和发展阶段,制定一个合理的融资计划,以此为指导,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投资者并投资所好,展现自身的优势和亮点,同时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运作能力,才能更有效的引入投资,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和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