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文化艺术城三楼上的张守智陶瓷工作室开张不足三个月,却引得大批陶瓷爱好者前来。中国陶瓷行业权威专家张守智不顾古稀高龄亲自参加9月6 日开幕的第九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当天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正式落户淄博。围绕陶瓷奔忙一生的张守智一向在国际视野下考问中国陶瓷产业未来的发展,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中国再度成为世界的陶瓷强国。
点评中国陶瓷产业的未来,堪称国瓷“把关人”的张守智是当仁不让的权威人士。上世纪50年代,张守智还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专业求学的时候,就已经参与了国瓷的督造监制。
自“建国瓷”开始,张守智先后参加了“钓鱼台国宾馆用瓷”、外交部的“中国驻外使馆用瓷”、“人民大会堂国宴瓷”的设计和监制;另外还参加了 70 年代的外交部“国礼瓷”,国庆35周年“国庆瓷”,2002 年国务院“紫光阁用瓷”、陈列瓷及礼品瓷的设计和监制工作。
现任国务院国家用瓷总顾问的张守智曾长期担任国家政府用瓷的设计指导工作,是生活陶瓷设计领域学术带头人,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表彰并获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荣获“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
高附加值的日用陶瓷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是张守智立足全球陶瓷产业发展前沿得出的结论。他说,“要站在提高生活质量、设计未来生活方式的高度,重新审视日用陶瓷的发展。 中国陶瓷应走自主创新、品牌经济的路子。”
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有很多,当国人普遍还在追求有房有车的时候,国外已经把餐具看做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尺。张守智到德国参加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博览会感触颇深,类似博览会一年要在法兰克福进行几十次,可最豪华的九号馆一年只开一次,一次只开四天,该馆展出的正是世界上最好的名牌陶瓷、名牌玻璃和金银器餐具。张守智由此看到了欧洲的生活质量,更看到了日用陶瓷的发展方向。
然而,滞后于国际主流趋势,中国陶瓷现在仍然是产品附加值低,卖的是贴牌产品,远远落后于世界知名陶瓷品牌。
张守智判断,全世界生活陶瓷市场早已供过于求,中国如果满足于目前出口廉价商品这样一个贴牌、加工的方向,已经没有出路,必须采用科技、环保的手段进行自主创新,进行品牌化经营。
常年在陶瓷产区调研的张守智还发现,在建筑陶瓷领域,佛山20年来生产的墙地砖已经达到世界水平,原因是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由此看,中国生活陶瓷要想赶超世界潮流,生产方式也亟需改进。
陶瓷古国振兴之路何在?对中国陶瓷产业了如指掌的张守智用全球眼光审视未来发展,深思熟虑之后他把满含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拥有近万年陶瓷历史的淄博。
张守智表示,作为中国陶瓷七大产区之一的淄博在陶瓷材质创新上做出了世界级的贡献。1977年,淄博研制成功滑石质高级日用细瓷,填补国内空白。此后淄博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发明高石英瓷,国庆35周年被紫光阁选用,中南海后来也选用高石英瓷餐具。1999年淄博研发成功合成骨质瓷,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6年淄博在全球首创“高光泽度无铅釉”。全国陶瓷企业公认,淄博先后研制生产出高石英瓷、鲁玉瓷、系列精炻器、鲁光瓷、人工合成骨瓷等新陶瓷材质的发明创造对中国南北方的瓷器都有重要影响。
淄博陶瓷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档陶瓷的代名词,是国家用瓷的首选,更受星级宾馆的青睐。1990年,全国约 3000 家三星到五星的宾馆中有2400多家采用了淄博的瓷器。实际上,自35周年国庆开始,从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政协到中央军委的用瓷,淄博陶瓷约占八成。这也是淄博近年来提出打造“ 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的底气所在。
淄博陶瓷的历史和贡献引起了张守智的关注。他对淄博陶瓷一直青睐有加,9月6 日上午,由他领衔的张守智陶瓷工作室在淄博文化艺术城三楼揭牌成立。
实际上,早在1978年他就领着一帮学生来淄博办陶瓷培训班,也正是在他的推荐下,淄博高石英瓷茶具在1984 年国庆35周年才首次成功进驻中南海,他为此还亲自提供设计手稿。 中国陶瓷行业第一块驰名商标获得者华光集团近年来推出的限量发行1000套影响颇大的“和谐五洲壶”由他亲自担任造型设计。
今年60周年国庆,国宴国宾用瓷正在由华光集团生产制作,他负责督造监制。 张守智直言,华光顺应全球陶瓷产业发展趋势,通过“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生活化”给产品赋予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竖起品牌抢占高端市场,成为全国附加值最高的瓷器生产企业,第四十三届国际陶艺大会去年首次移师中国,华光摘得日用陶瓷3 枚金奖中的两枚,这让人看到了中国陶瓷在国际市场重新崛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