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佛山市主干道季华路上,路边两排笔直高大的棕榈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绿意盎然。这条约20公里的大道上,分布着佛山市众多商业、金融、信息等企业,其中的一段是陶瓷业的天下----道路两边陶瓷家装专业市场、现代化的陶瓷产品展示中心和陶瓷企业总部基地鳞次栉比,客流如梭,一派繁荣。只是这里很少看到工厂的烟囱。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前店后厂的产业布局,众多陶瓷厂排出的粉尘让绿树变成了“白树”,道路上也布满了运输高岭土留下的斑斑白迹。据气象资料显示,佛山市当时灰霾天气的年平均天数达到151天,是珠三角地区最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指标均居首位。季华街上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出佛山市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所取得的成效。
佛山经济体量中的65%是工业,而传统产业又占到工业产值的约75%,不少产业在全国都具有相当地位,如南海区的纺织业、顺德区的白色家电等,而主要集中在禅城区南山镇的佛山建筑陶瓷,其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时达到60%,国际市场份额也在25%左右。佛山全市共拥有27个国家级或省级的专业产业镇,从“三来一补”做起,之后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一些传统产业也存在着能源资源消耗过高,污染比较严重的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必须调整,早已成为佛山上下的共识。
调整经济结构,应该从何入手?是淘汰传统产业另辟蹊径,还是开展改造升级,让传统产业的老树开出新花?经过周密调研和论证,佛山市采取了后一种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市场需求决定产业发展方向,佛山市的传统产业大多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市场潜力很大,只要进行改造升级就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传统产业并不代表落后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本着这一认识,佛山市从2007年起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换代,而佛山人引以为豪的陶瓷业则排在首位。
佛山的陶瓷业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市中心,一座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1年)的龙窑“南风古灶”至今仍能烧制陶瓷制品。国内第一条引进的瓷砖生产线也落户在佛山。
但是长期以来陶瓷业又是佛山的能耗和污染大户,其产值占佛山工业总产值的7%,能耗却占了20%,陶瓷企业集中的禅城区,行业能耗更是占到了全区工业能耗的43%。升级改造势在必行。为此,佛山在2007年响亮地喊出“拒绝污染,做强陶都”的口号,对陶瓷业实施“淘汰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引进一批”的产业升级战略。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2008年佛山市依法关停622家产能落后、污染严重的工厂,2009年又关停了36家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企业,其中很多是陶瓷厂,保留下的企业环保全部达标。与此同时,市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将一批环保达标的陶瓷企业的生产线,转移到靠近原料、市场的省内其他地区和江西、四川等地,其中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双双成为广东省劳动力和产业“双转移”工作的示范点。这些外迁企业的产品继续使用“佛山陶瓷”这块“金字招牌”,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同时又增加了所在地区的就业和税收,实现了双赢。对于保留下来了陶瓷企业,佛山市则鼓励他们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位于禅城区的佛山金意陶公司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