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相并不算是艺术品,师傅们精心做的美女、伟人、英雄之类也都只是摆放在店里当招牌。
朱肇煌做一张6英寸的瓷相最短时间都要4到5天。
有些地方,你总没有要进去看看的想法,它就安安静静地在那里,流泻了一抹抹岁月痕迹。里面的人自顾自埋头做着什么,那种遥远感很微妙。若真是踏进去了,却能发现那岁月的痕迹是在那样丰富的情境下涂抹。就像瓷相店里简单的一块瓷版,谁曾想它竟和当年广州画艺变迁联系在了一起。
■城市探秘
沿着大新路,一直寻找“美的瓷相店”这家有着八十年历史的店铺,沿街的店铺多数做的是金属贴片、鞋料以及布料生意。它隐匿在亚运的“穿衣戴帽”工程后,要得一番好找。曾经大新路上集中了几十家这样的铺子,一时风光与热闹无存,剩下一两家铺子。饱经风霜的“脸面”,叫人路过时,心头闪过问其曾经的念头,也叫人好奇它为谁而留。
美的瓷相店很小,58岁的师傅朱肇煌鼻挂老花镜,手持放大镜,一只毛笔在瓷砖上细细涂画。三面包围着他的瓷相作品,有明星照,也有寻常人家。师傅一边招呼,还不忘继续手上的工作。很快完成了手上的作品,在背面写上编号和姓名以后,便放在一旁,重又拿另一块继续填涂。朱师傅说,这是属于耐得住寂寞的人做的事。
■揭开面纱
随西洋画风而起
瓷相画大约由擦炭相演变而来,但未查到准确资料,便不下定论。能知的是这两种的产生都因西洋画的传入。画家吴子复在《二十五年来广州绘画印象》中写道,民国纪年,在广州以西洋画形式出现的,在市上就有所谓西法写相之流,比如美术写真馆等,除了旧有的“大座装真”之外,那就是以放大尺寸,从照片上把人的尊容放在纸上,然后拿炭笔慢慢对准照片上的光暗擦成,“大座装真”之类的工夫繁浩,价格动辄一二百两,普通人家想给他的祖先制一张遗容留为瞻仰,那是不容易的事情,于是擦笔炭相就代了它的一部分生意。
康熙年间,景德镇陶瓷艺人来广州,则带来了瓷画技艺。由于炭像绘制复杂,在照像技术兴起后,人们便想直接把相片晒到瓷片上,综合了瓷画和炭相,有了瓷相。广州人利用的技艺,开起瓷相店。朱肇煌的父亲便是较早开起瓷相铺的人。他回忆说,以前父亲做的题材丰富多了,题材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历史背景的变化。解放前开始仿西洋画,画美女,也有中式的全副戎装的武将。解放后,就多画明星肖像,周璇、白燕、夏梦等。60年代,则换成雷锋这类英雄人物题材。
清明时节悼先人
瓷画也有一些讲究。要懂得调瓷釉,要画上去看不出笔痕,要表现出人的相貌和神韵,又要看不出是画的。画瓷画的笔很尖细,瓷釉又很实,不像碳粉可以抹开,也不同于油画,追求的就是一滩滩颜料涂抹的效果,是艺术。瓷相画就是按照照片写实地画出来,要按照客人的要求来。就算再艺术,客人不满意也是不行的,他们只是用来纪念先人。
清明时生意比较好,有几十张生意。今年过年是在2月13日,过完春节就差不多三月了,现在的人已经开始为清明节做准备,这批订单应该是清明订单了。因为按照习俗,新山不过社,清明节前的15天叫做社,要在这个之前把墓做好。也有人做结婚照,但很少,做一张大相耗时太久。朱师傅做一张6英寸的瓷像最短时间都要4到5天。
朱肇煌从未专门学过美术,在三中读初中的时候是“文革”时期,学校不怎么上课,也没有学业负担,放学回来就在铺子里帮忙。从小看着父亲画画,他也学着在瓷上画。“从来没有在画纸上画过,画着画着就熟悉了。十二三岁左右,他开始帮忙做事,翻拍和晒相,二十岁开始便能独立完成瓷相。“那时候并没有说喜不喜欢这门手艺,纯粹是为了生计、为了生存,做着做着就变成了自己的职业,习惯了每天这样生活。”朱师傅说,虽然辛苦,还是希望每日有事做。不然坐在店里不舒服。
■玩家说道
朱肇煌(美的瓷相店店主)
随遇而安 耐住寂寞
现在有手工痕迹的铺很少了,这条街上又开了一些新铺,但基本就是电脑做。老铺前些日子又关了一家。其实就是老了做不动了。儿女又没有那项技艺,没人接班。
我还做,是因为我还可以做。顺其自然,活多的时候,就多做,少的时候,就少做。以前教过儿子画画,现在他读完大学已经找到工作,他不想做没必要强人所难。没有想过传承的事,这不是我要想的。现在各种技术发达,肯定有人会有办法让相存留。宽以待人吧。
■瓷相画技艺
从手绘到电脑合成
最开始的瓷相是对着照片用手绘上去,在瓷上打一个九宫格,然后按照照片的比例完全手工画。有的先人没有留下照片,后辈就把家里所有人的相片拿来,说谁的眼睛比较像,谁的嘴巴比较像,就每张照片上用笔把各个部分搬下去,称为“追画”。这样子画出来不会很像。随着照像技术的普及,基本都留有相片,或者电脑合成,追画的现象便少了。
现在改良用电脑放大,用胶片打印,将放大的照片晒到涂了感光材料红矾的不锈钢板上,曝光时间要刚刚好,正片上白的地方就不上粉,其余黑的地方按照层次,涂上瓷粉,根据颜色的深浅涂多或少。然后拿火棉胶粘在钢板上,将钢板放在水里,红矾就会溶解在水里,画像就被火棉胶牢牢固定住,用小棍稍微敲敲,火棉胶就会带着刚才涂上去的瓷粉浮起来,用准备好的瓷片去接,再拿出来风干,用笔和针稍微修饰一下,便可放入电炉烧制。
当瓷片上有雏形之后,就慢慢对着相片补色,每补一层颜色都要烧一次。如果要填彩色的话,一开始的瓷粉就不能下得颜色太深,不然彩色就盖不住黑色。
在完成瓷像以后,可以根据客人的要求代订木架。
■记者手记
对传统手艺的坚持
朱肇煌师傅对待传统手艺有坚持,也有豁达,才为人们还原趋近立体的广州文化提供了线索。现在的瓷相店少,与做相顾客少了有关。以前,父母生几个孩子,一家一个,瓷相店的师傅便有得做了。那时候也更多靠手工。朱师傅说到了90年代,还经常忙到深夜。
技术发达了,朱师傅明明可以都借助电脑之类的技术,却还是会在晒出来之后,又精描一次。直接晒出去的颜色和模样都不是生动的,怎样让订瓷相的人接到瓷相便能感受到其中的亲切,这里面的讲究也就只有师傅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