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碗 西晋狗圈 唐代粉盒图片提供:叶赏中 陈新华
上一期浙中读本,我们来到婺城区琅琊铁店古窑址,感受那遥远古老的文明。究竟婺州窑是怎么一回事?身在八婺大地,走近婺州窑,了解婺州窑似乎很有必要。
婺州窑,既有陶器的深厚,也有瓷器的清新;既有点彩乳浊的风韵,也有彩绘墨褐的特色。相比于如今拍卖场、收藏界炙手可热的瓷器品种,它或许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但它的产品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整个过程。这就是婺州窑。
因种种原因,几千年的历史烟尘,至今还厚厚地积在婺州窑古瓷上,如同它的遗址、窑址。
婺州窑的前世
婺州窑
最初露脸是茶具
青铜器诞生在皇家贵族,随后才逐渐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因而文字记载出现的时间较早也较多。而陶瓷恰恰相反,它是平民“皇帝”,从百姓中间开始流传,然后才进入皇宫。因此,关于陶瓷历史的文字记载就出现得比较晚,到唐中期才有,并且不多,最初的记载少之又少。
关于婺州窑早期的历史记载并非出自研究资料或艺术书籍,而是源于唐代十分兴盛的一项社会活动:“斗茶”。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曾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之,婺州次,岳州次……”陆羽细举了不同材质的瓷碗对泡茶品茶的影响,其中就提到了婺州窑。
从事婺州窑收藏和研究20多年的叶赏中先生说,瓷器是从民间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前老百姓用的杯子等器皿,虽然不精细,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后来,这些瓷器才慢慢被皇族所接受并使用。古时候饮茶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不同的瓷器会对茶水的颜色和香气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历史记载中的婺州窑首先以茶具的面貌出现,也不无道理。
万年前
婺州开始制陶了
因为文字记载出现较迟,陶瓷历史的信息传递,更多依靠遗址、墓葬发掘的实物,婺州窑也不例外。
近年来,浦江上山遗址和永康都发现了夹碳陶器,距今都已万年以上。这说明在万年前,婺州范围就出现了制陶工艺。到目前为止,在婺州范围发现的最早的烧窑遗址是东阳山甘塘横穴窑。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华地区的祖先就在丘陵地带建造窑炉,利用本地瓷土烧制硬陶和印纹硬陶,应用石灰釉烧制泥釉黑陶。在使用瓷土和石灰釉制陶的基础上,婺州窑在商朝晚期就烧制出了原始瓷,是烧制原始瓷最早的窑址之一。在江山、东阳、武义、义乌、龙游、衢县等地发掘的商朝晚期到西周的遗址、墓葬中,都发现了原始瓷。
叶赏中说,据古陶瓷研究专家朱伯谦先生回忆,上世纪70年代,兰溪曾发现过春秋战国时期较大规模的窑址,很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从汉至清
由盛到衰三千年
两汉时期,婺州的烧窑场不断增加,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了东汉中晚期,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瓷器,从墓葬中出土的瓷器与同时期的窑址样本基本相符。
和谐社会,不仅是现代人的愿望,也是三国、两汉到两晋时期婺州民众的愿望。叶赏中说,这点从婺州窑的谷仓罐上面就得到了充分体现。从三国时期起,婺州窑就出现了谷仓罐,为随葬的冥器,器形硕大,结构复杂,制作精细,分顶部和罐体,顶部堆贴楼阙、鸟兽、人物,肩部和腹部堆贴狗、龟、鹿、龙、鱼等,从内而外,由上而下,整体洋溢着祥和气氛,呈现出“天地位、万物育也”的景象。可见当时婺州民众就企盼能有“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协发展的生活。
唐宋时期是婺州窑发展的兴盛时期。盛唐时期,制瓷业得到迅猛发展,唐中后期至北宋,瓷业主的资金已有了丰厚的积累,再加上民间资本的涌入,婺州窑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以想象当时烧窑时的情景,应该是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火辉煌。到了元、明、清时期,因瓷业中心转移,婺州窑场骤减,原来的高端产品在婺州窑中已见不到了。虽仍有一部分窑场继续烧造,但窑场数量不断下降,规模不断缩小,都以烧造民生用瓷为主。
“在中国陶瓷史上,出现过上千、上万个窑场。一般窑场的烧造历史为几十年、几百年,近千年的寥寥无几,而连续烧造3000多年的窑系,唯有婺州窑!”叶赏中自豪地说。
沉睡千年
铁店窑价值渐浮现
上世纪70年代,韩国新安海域水下打捞出中国元代沉船,其中包括1万多件元代中国陶瓷、数百件漆器、数百件金属器物和钱币等文物。沉船中钱币最晚的是“至大通宝”,可见出事时间应在元代。瓷器中除了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的产品外,还有许多婺州窑的产品,当时不少人以为是北方“仿钧窑”,因为器皿上的乳浊釉很像钧窑。后来,琅琊铁店窑被发现,发掘出土了各种文物标本,才解开了谜团。经过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的考证,证明这批瓷器确属琅琊铁店窑出产。
金华婺州窑研究所的陈新华说,之前都说乳浊釉是北方钧窑的特产,南方是仿北窑的。琅琊铁店窑发现之后,证实了南方也有自己的乳浊釉,并不是仿的。它具有幽雅的蓝色光泽,釉面呈天青色或月白色,具有玉石质感,晶莹美观,釉面滋润、浑厚,更增加了瓷器的美感。据专家研究表明,婺州铁店窑两次上釉、一次烧制的先进工艺,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铁店窑的价值在沉睡千年后,逐渐闪光。
铁店窑的另一个有价值之处在于它的窑床保存得比较完整。陈新华说:“虽然常有人挖洞偷瓷片,但整个窑床并未受到破坏。”陈新华欣慰地说,这对婺州窑甚至整个古代瓷器发展历史的研究都有一定帮助。
婺州窑的今生
门外汉成专家
二十余载痴迷婺州窑
说起婺州窑,陈新华如数家珍。这位从事陶瓷研究制作30余年的专家,如今在金华婺江西路办了一家研究所,一边研究婺州窑的历史和古瓷器,一边制作各种新品,传承着这门古老的艺术。
上世纪70年代初,陈新华高中毕业,进入金华古方陶瓷厂工作,不久就和几位工友一起被派往龙泉陶瓷厂学习现代制陶工艺。在龙泉陶瓷厂学习时,正遇上几位陶瓷专家在龙泉陶瓷厂调研并撰写《龙泉青瓷》一书。他利用工余时间帮几位专家抄书稿,这才知道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促使他后来成为“婺州窑迷”。
真正动手烧制是在1999年前后,陈新华说,当时自己收藏了一些古婺州窑陶瓷工艺品,他对这些藏品的造型、釉料配方和工艺等进行研究,并不断进行样品试制。2004年初,陈新华从老师徐朝兴那里听说景德镇将举办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于是赶制并挑选了53件作品,于10月送去参加博览会。在博览会上,他的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赞许,著名陶瓷美术家张学文为他题写了“婺窑新生,后继有人”8个大字,给了陈新华很大的激励。
开发新品瓷器
参展屡屡获得大奖
在陈新华的作坊和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他收藏的或他自己按照传统婺州窑工艺制作的婺州窑器皿。
根据留下的残缺资料,陈新华整理开发了上百款婺窑器形,而且个性鲜明。
首先,他在釉色上确立了草木灰釉的基调。陈新华说,最古老的青瓷釉应该是草木灰的。1973年他在龙泉学习时,曾到过太师父的家中,老人家亲自爬上自家阁楼,从阁楼里拿出那个草木灰釉配方给他看,可惜当时他的技术火候未到,不能掌握。后来师父徐朝兴亲手教会了他。灰釉虽然釉色有些暗淡,不如白瓷青瓷那么光鲜,但灰釉沉稳,只要掌握火候,还能生出包浆,这是其它釉色所不能具备的。
婺州窑的第二个特点是大气。陈新华的作品直径一般在四五十厘米以上,能让其他窑系望而生畏。
婺州窑的第三个特点是纹饰古朴而繁复,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如汉朝的多头鸟、唐朝的宝相花,还有连珠纹、水波纹、菱形纹等多种表现手法,纹饰交错,图案相间。
陈新华每年都会精心制作几件瓷器去各种博览会展览。在今年刚刚结束的西博会上,他拿了一只原始青釉刻宝相花天球瓶去参展。“瓶子越圆润,所需的工艺要求越高。”那细腻的雕花、瓶口各处丰富的跳刀手法,让他的这件作品获得了特等奖。陈新华说,这几年去参展不是获金奖就是银奖,收获颇丰。获奖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婺州窑,喜欢上了婺州窑。
婺州窑的沉默
是在等待时机和缘分
20多年来,叶赏中已记不清收集了多少婺州窑瓷器。他把这些宝贝一件件收藏好,准备筹建一个婺州窑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婺州窑的历史,了解它的价值。不过,建一座博物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叶赏中常会举办一些沙龙聚会,以瓷会友,在轻松高雅的环境中让更多人走近婺州窑。
“婺州窑的发扬传承光靠几个人是不够的。”叶赏中说。在《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中,共收录了129件婺州窑作品。奇怪的是,来自越窑等其他窑口的作品都标注了来源,而婺州窑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标明“婺州窑”,只是以青瓷代之。“这么好的机会,这么重要的资料里都没有注明我们婺州窑,别人从何了解我们婺州窑?发扬传承就得从这些小事做起。从上到下都有了意识,才能做得好!”叶赏中说。
婺州古瓷有极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它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影响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古物无声,数千年的沉默,是在等待时机,等待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