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浙江世博馆在全浙江选出了最能代表江浙文化的6个“世博家庭”,出于龙泉青瓷世家、如今祖孙三代都在做瓷的张绍斌一家毫无悬念地入选了。
自宋代以来,龙泉就以青瓷闻名,而张绍斌和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如今并称龙泉青瓷“四老”,为人低调。虽然住在龙泉青瓷宝剑商区中,却不像别的人家一般开着富丽堂皇的门面,反而独自关着大门,让人有种“寻隐者不遇”的感觉。几方探寻,终于在后街找着一户未关门的人家,欲进门打听张家所在,却碰见了正在埋头拉胚的张绍斌。
他似乎记不得今日的采访之约,一边拉胚一边听我的介绍。张太太端上一杯青瓷装的热茶,茶微凉,这才洗手换衣,说,我们上楼去。
而立出道的青瓷大师
张绍斌出生在一个陶瓷世家,他的爷爷张高礼和叔公张高岳都是民国时候制作青瓷仿古瓷的高手,至今在龙泉青瓷博物馆还存放着“寿龟”、“白菜瓶”等多件精品。张绍斌的父亲张照辉,烧制的仿宋瓷瓶几可乱真,今年72岁了还在老家宝溪独自烧瓷。民国时期,手里握有青瓷秘方的龙泉烧瓷人很少,他的爷爷张高礼和叔公张高岳便是其中一家。其中张高岳还是1957年周总理批示恢复龙泉青瓷生产后成立仿古小组的一员,可谓家传渊源。
然而,幼年的张绍斌由于那个年代的家境变迁,年少失学,只读了三年半书。虽自幼喜欢玩泥巴习练陶艺,他在青年时代却一直没有从事陶瓷创作的机会。待到张绍斌开始跟着叔公张高岳学做仿古青瓷时,已经三十出头了,而且时间很短,只学了两三个月,后来就转为自学。务农生活虽然磨去了他二十多年的光阴,但他想要做瓷的想法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当时学做仿古瓷纯粹是为了养家糊口,到了1996年,我仿古瓷已经做得很好了,如果一直做下去,赚的钱肯定比现在多。”张绍斌笑道,“后来我认为继承前人一定要突破陈规,仿古只能作为我从事陶瓷事业的起点,我要做艺术瓷,要做自己的东西。”也是在1996年,他开始研究龙泉青瓷胎釉。其间曾多次对大窑、溪口等古窑址作实地考察,精研古窑瓷片,并对龙泉地区的瓷土矿源进行了千余次全面系统的试验。
经过这千百次的试验,张绍斌终于烧制出较为理想的弟窑粉青、梅子青、天青,哥窑薄胎厚釉,还有龙泉独此一家的米黄色哥窑釉。这些瓷器胎薄如纸,釉层厚、釉色纯,视之呈玉质,米黄釉如冻石一般,为业界惊叹。
现在的张绍斌在龙泉青瓷行业已颇具影响力,1998年,他的作品首次参加四年一届的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展评即获一等奖。2003年,他又获得了“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短短十数年间,他从一个乡间农民成为一代青瓷之师。
是艺人不是商人
在龙泉市的青瓷宝剑园区里,一排亮丽的青瓷店中,只有一家总是关着门的,那就是张绍斌的店。店后面的独门独院便是张绍斌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总是有慕名上门求瓷的人问他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样把店开起来,也好增加些收入。他说,要开店就没时间做瓷了。也有人说,自己不开可以盘给别人,有他的名号在,生意肯定好。他又说,来的人多了,总是要影响他的创作。归根到底,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个艺人,不是商人”,“我现在的创作时间一年抵别人两年,我要把以前浪费掉的时间都补回来。”
在龙泉的十三位青瓷“大师”中,张绍斌是唯一一个没有生产日用瓷而只做艺术瓷的人。现在,张绍斌门下收了一个徒弟,女儿张英英也在家做瓷,儿子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世家衣钵得以延续。
龙泉青瓷的制作是水与土的结合、人与泥胎的相容、土与火的烧就。一件好的青瓷艺术品更需经瓷艺家构思、拉胚、修胚、干胚、上釉、烧窑等80多道工序的制作和1300℃以上的高温才能烧制而成。而釉在1300℃多时是液体状态的,往往很容易烧坏,成品率很低。特别是当胎越薄、釉越厚的作品需要多次烧制上釉,成品率更低,往往一窑也烧不出几件好的。
“每次烧窑后都坐立不安,如果窑烧好了成品率不高没有好的作品时,我会几天几夜吃不好睡不好,整天闷不吭声,要好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张绍斌说,“如果有瑕疵或不好的作品,一定要当即砸掉。可是如果真的烧出了好的作品,又舍不得卖,所以到头来一年卖出的青瓷件数倒也不多。”
冶性情于青瓷
“创作的时候总是心里很平静,什么都感觉不到,连手里的泥胚也没有了——这种时候就预感一定会出好瓷。”在张绍斌的作品中,有许多都带有自己的故事,甚至还寓有他自己对儒学的质朴领悟。一壶釉黄温润,名曰“含壶”,取“由心逍遥,含糊是福”(张绍斌语,下同)之意;一盘端静玉透,名为“澄心”,寓“心无杂念,一片澄明”之好。更有扁圆米黄釉裂纹茶壶取名“天问”,烧制于1996年,正是张绍斌决定走向艺术瓷道路的一年。对前路的彷徨与迷惘让他将心中的困惑融入到层层加厚的釉面中,凝于一壶,“唯有向天问”。
张绍斌的文化修养都是中年自学的,学瓷以后便逐渐开始接触一些经典古书,从《周易》到《论语》,从《荀子》到《庄子》都以自己的理解慢慢咀嚼下来。“我总是说自己要创作,要传承,如果连原来的文化都不懂,哪里谈得上传承,更加没有创作的灵感可言。有文化修养,有自己的思想去创作才能叫做艺人,不然做得再好都只是做瓷的工匠。”
张绍斌的青瓷作品从不用模具机械,不论是龙是虎,是鸟是鱼,每一件都是手工独另制作。烧出来的青瓷釉色剔透,釉层丰满、细腻、滋润如玉而又胜似玉。记者也看到了他因不满意而砸碎的青瓷碎片,其胎薄得只有几毫米厚,可以说把龙泉青瓷薄胎厚釉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而他最重要的特点是在制作青瓷的过程中,以气塑形,以形传神,寓意深刻,含而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