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上,刻瓷艺术工作者单孟渤因精湛的刻瓷工艺被评选为济南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从事刻瓷艺术近20年,左手拿刻刀、右手拿小锤,一天之内保持一个雕刻动作好多个小时,每天聆听单调的咚咚声,单孟渤的背有些驼、耳朵背了、眼睛近视得厉害,但是他说,为了自己心中的痴迷,这些付出都不算什么,一切都值得。
儿时刻萝卜橡皮头年过四十转行刻瓷
记者来到单孟渤的家中,一进门就被单老家中独特的装修吸引住了。他将一面墙用自己的20个刻瓷艺术作品装饰,黑陶瓷盘上一个个国内外的著名人物神情各异,非常传神,让人忍不住叹为观止。
“在接触刻瓷艺术之前,只能用能找到的材料雕刻,过过动手雕刻的瘾。”单孟渤回忆说,在上世纪60年代上高中时,已经酷爱雕刻和素描,尤其是雕刻,想到什么就想刻下来,课余时间都耗费在这些手工活上了。由于没有合适的雕刻材料,单孟渤只能找一些随处可见的物品,萝卜头、橡皮头、瓦片、钢笔杆和石头上都留下了他的“刀功”。“几乎班里每一位同学的钢笔上都有我帮他们刻下的名字和图形。”单老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很多同学还珍藏着当年的“作品”,一直不舍得丢弃。
谈起和刻瓷的亲密接触,单孟渤连连感慨这是一种缘分。他说,1992年他去淄博出差,抽空参观了一个艺术节,对现场艺人表演的刻瓷非常感兴趣,连看了两个小时都不觉得烦,便决定自己动手试试,捡起多年前的雕刻爱好,他年过四十转行刻瓷了。
为刻一个人物肖像要浪费五六个瓷盘
谁知这一尝试就一发不可收拾,单孟渤开始了刻盘子和摔盘子并存的生活。
“就是拿自家的白色陶瓷盘子试着雕刻。”单孟渤说,自家的菜盘子、烟灰缸都没有逃过他的“魔爪”。他指着自己早期的一个作品介绍说,那时的刀工技法比较普通,普通的菜盘子是白色的,他通过锤子和刻刀把表面的白釉打掉,露出内里的灰黑色,并利用这一个个灰黑色的细点形成心中的图像。
由于陶瓷片薄易碎的特性,在瓷盘上形成细节丰富的人物肖像难度极大。单孟渤说,最重要就是掌握力度,力度轻了,刻不上痕迹,力度重了,就会迸瓷,本想雕刻一个小细点,却露出来一条深深的痕迹,一个瓷盘也就因此报废。在刻瓷初期,经常浪费五六个瓷盘才能成就一幅作品。
一件作品至少要耗时一个月在掌握了纯熟的刀工技法后,单孟渤开始专攻黑陶瓷盘,用小锤和刻刀在黑色瓷盘上打出一个个细小的孔,把外表的黑釉磨掉,露出里面的白胎。记者看到,黝黑的瓷盘底色和一条条雕刻好的灰色、白色纹理形成了明显的光影对比,用力不同,呈现出来的色彩也不同,用手轻轻抚摸,可以感觉到一条条沟槽和一个个细孔,非常具有质感。
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单孟渤不但自制刀具,还亲自去淄博挑选黑陶瓷盘。“大的瓷盘五六斤重,小的瓷盘也要二三斤,每次带不多,也就四五个。”单孟渤每次去淄博,都会拎着一捆黑陶瓷盘回来,瓷盘用纸或者布料仔细包扎好,再用草席细细捆紧,就怕半路滑落或者破碎。
完成一件作品要下多少刀?单孟渤说,粗略统计,一平方厘米就需要超过1000刀,完成整件作品究竟要多少刀已经难以估量,至少耗时一个月。
由于长期伏案而作,单孟渤的眼力、听力都下降得很厉害。前几年不用放大镜,现在离了放大镜已经没法工作。以前晚上才点灯干活,现在白天也要在灯下工作,眼镜片厚似玻璃瓶底,平时连电视都不敢多看,就怕视力再下降。
硬质合金刀片敲打瓷盘产生的咚咚声,非常枯燥而刺耳。为了尽量减少对邻居、家人的影响,单孟渤多在地下室或者密闭的工作间内封闭工作,但自己无法避免长期在这种环境下一呆就是好多个小时。长年累月坚持下来,单孟渤的听力明显下降,耳朵有些背,这让他的家人心疼不已。不但如此,单孟渤的颈椎等也因此落下了病根。
“我就是痴迷刻瓷,不然也不可能坚持这么多年。”说起自己的执着,单孟渤统统归结到对刻瓷的痴迷上。他说,一刀一刀都凝结了他的全部心血,千万刀敲打下去,身体已经累得麻木了,但捧着黑陶瓷盘,内心却是无比的满足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