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彩,用料昂贵,采用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碎钻等与粉彩颜料调配,烧成的作品耐油烟、亮度好,色彩清淡。画面较平常瓷器易保存,不易被腐蚀。宝石彩作品可以保存久远,并且颜色与刚出炉时候没有多大区别。因此受到了众多收藏家的青睐。
宝石彩——两代人的结晶 宝石彩是傅尧笙的一项创举。
说起傅家的宝石彩,中间有一个小插曲。傅尧笙在世的时候,每次配置颜料都是一个人操作,家里人并不知道宝石彩各个颜色的配方。傅尧笙住院的时候,家人也不便问起。直到父亲去世满“七周”后,傅岩春开始创作的时候,才发现,父亲作画的工具、颜料都已经被埋进了坟里,留下的只是配置颜料的原料。
父亲辛苦创作的宝石彩只剩下了原料!一定要把父亲的宝石彩传下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傅岩春开始对着那些剩下的原料进行反复配置。由于宝石彩配料特殊,对火候要求特别高,一般要烧两到三次火,温差不能超过2摄氏度。而自动烧窑温度上下在4-5摄氏度之间,所以每次烧窑的时候,傅岩春都要在窑炉旁呆着,有时候一两个小时,不敢走动半步。因为稍有差池,窑内的作品便毁于一旦。经过两年时间,傅岩春不但复原出了父亲生前配置的颜色,还自己研究配置了几种新的色彩。
宝石彩终于又传下来了!
宝石彩创始人——“怪才”傅尧笙
傅尧笙是一位怪才,人物、山水、花鸟样样精通,并且还会自己做坯、吹釉,当时他的堆雕速度是最快的。人物画一般不容易掌握,但这位怪才画人物的时候却是从手和脚开始画起,其绘画熟练程度可见一斑。
傅岩春讲了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说是单位开大会,问给他下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他满口说“早就完成了,在办公室呢”。开会途中,傅尧笙说要上洗手间,偷偷溜回办公室,三下五除二,两个瓶子搞定,然后没事人似的返回去开会。等领导开完会到办公室检查时,居然都没有发现,瓶子上的颜料还是湿的。
难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曾这样评价:傅尧笙的作品多来自生活,并能专心致志,做到题材广泛。他对艺术有异常执着的勤奋精神,是位了不起的艺术家。他精通各种彩绘手法,既擅长青花、釉里红、颜色釉和釉下彩绘,又对粉彩、新彩等釉上装饰有很深的研究。他能工善写,巨细皆宜,工笔如侍女作品,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写意如民窑青花,虽寥寥数笔,但意趣横生,让人浮想联翩;小如鼻烟壶,方寸之间神意自足;又如六米长的大型陶瓷壁画,得心应手,气势恢宏;粉彩薄胎碗,人物众多,各具神韵。
言传身教子承父业
父亲对傅岩春的影响很大。
傅岩春至今还记得,因为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小时侯,父亲对自己要求很严格。颜料碟上不能有一点脏,笔要保持干净等等,这些都是在小时候养成的习惯。
儿时的傅岩春很贪玩。为了早一点完成父亲留下的作业,他经常耍小聪明。每次父亲让他临摹的时候,他会偷偷地拿样稿放在灯光前,沿着样稿映出了条纹,在纸上一笔一笔的描下来。当然,这并不能逃过父亲的火眼金睛。几次三番,傅岩春终于开始老老实实地学画。但傅岩春又是极有性格的人。他说他那时候画画完全是看心情,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把笔摔一边。为此,他没少挨父亲的揍。
后来,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熏陶下,傅岩春渐渐对画画产生兴趣。傅岩春的家刚好在河边,每天下午,河边便围满了人。听书的,洗衣服的,晒着太阳聊天的,这些都成了傅岩春的写生对象。只要一有空闲,傅岩春便搬着小画板,穿梭在江边上。选取自己中意的目标当模特。久而久之,他成了沿河一带的小明星,只要说“找姓傅的,画画的小孩”,准有一帮的人告诉你他住哪里。
第二代传人——傅岩春
如今,傅岩春担当了发扬傅家宝石彩的重担。他擅长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题材。他的国画山水气势磅礴、运笔多变、意境深邃;人物仕女图笔法飘逸、婀娜多姿、神态温柔,作品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
傅岩春说,他本来以画山水为主,但傅家宝石彩的仕女确实太受欢迎了,以致于傅岩春的作品开始以人物为主了。确实,那种晶莹温润的感觉只有宝石彩才能尽情表现。
1997年秋季,傅岩春的作品1.88MM超薄双面画圆瓷版(A面《吴彩鸾跨虎入山》、B面《昭君出塞》)在北京鼎丰国际拍卖会中首拍。2004年北京中工美拍卖行拍出傅岩春的41公分双面瓷板高达6万余元,此后几乎每年傅岩春的作品都有拍卖,受到收藏家追捧。
他的作品多次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多次称赞他,继承了父亲的风格,并有所突破。
后生可畏 天道酬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
最近看了傅岩春新近创作的“宝石彩”陶瓷作品,品味着,揣摩着,感到由衷的高兴,十分的欣慰。
看到他的成功,我不由得感叹: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在不断地继承前人超越前人,景德镇陶瓷艺术才能富有活力,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永远保持在世界陶瓷界的领先地位。上个世纪,有陶瓷艺术评论家曾经界定景德镇陶瓷美术界有所谓“红店派”和“学院派”之分。如要归类,傅岩春的父亲、我的忘年交傅尧笙先生和我一样,应该划到“红店派”去的。因为我们是在旧社会出生的那一代人,走上陶瓷美术创作设计这条道路,多是子承父业、拜师学艺,我和傅尧笙出生的那个年代,进入学院享受高等艺术教育,多是富家子弟的专利。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现代美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景德镇如今从事陶瓷美术事业的人大多经历了学院教育,大多是科班出身了。
而傅岩春是幸运的,他有一位在书画和瓷绘上堪称名师大家的父亲从小就对他进行近乎苛刻的基础培训,练就了扎扎实实的造型功底。他在参加工作从艺陶瓷美术创作之初,就掌握了日后从事陶瓷艺术创新必须把握的制作工艺的流程和方法,后来又有机会去艺术学院深造,积累了理论知识,接受了创新意识。
如果真的要把当代景德镇陶瓷美术工作者分成“红店派”、“学院派”的话,那么,傅岩春就是先“红店派”、后“学院派”,然后融合了两派特长而自成一家的陶瓷艺术家了。这样的陶瓷艺术家在景德镇有很多。他们和前辈陶瓷美术家和现代陶艺家以及所有陶瓷美术工作者一道,构成了景德镇陶瓷艺术洋洋大观的时代风景线。
傅岩春自幼在父亲傅尧笙的耳提面命、严格培训下,从事绘画和陶瓷装饰设计,他继承家学发挥特艺,在画技和工艺两个方面都有建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而奠定了他作为傅氏陶瓷世家传人和卓有成就的陶瓷艺术家的地位。傅岩春凭着继承传统瓷绘和接受正规美术教育掌握的本领和才学,得其父亲画风画趣之真传,艺趣广泛功力扎实,他在人物、山水、花鸟瓷绘上勤奋笔耕,特别是在其父首创的“宝石彩”陶瓷工艺上有继承更有创新,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创造出一个新的品种,将在景德镇陶瓷美术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 傅岩春的瓷绘,涉及广泛,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均有造诣。他的陶瓷绘画和装饰设计,讲究格调意境和创新精神,构图用笔,设色留白,可谓意在笔先,形神皆备。作画时,借景抒情,情与景通,情景交汇,在挥写中表达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写形传神,托物言志,志在高远,从而在名家高手云集的景德镇陶瓷美术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艺无止境,天道酬勤。
作为傅岩春的长辈,作为他父亲的兄长,我真心地希望傅岩春能够在陶瓷艺术创新领域里,继承和发扬景德镇陶瓷装饰设计和创作创新的真髓和精华,在走自己的艺术道路时,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动,象他的父亲那样,把艺术的追求、人生的奋斗,作为自励的压力、前行的动力,为景德镇陶瓷艺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而努力;为景德镇陶瓷再创辉煌做出一位陶瓷艺术家应有的贡献。
在此,我也想对所有有志于陶瓷艺术创作、创新的新老朋友们说一句:后生可畏,天道酬勤。
只要景德镇陶瓷美术界的新一代、老一辈齐心协力携手共进,那么,景德镇陶瓷艺术超越“清三代”的历史辉煌,实现景德镇陶瓷业的全面振兴,应该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