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浦北的编织村,沿钦浦二级公路返钦,邓阳是必经之处。
阳春三月,踏上邓阳这片土地,眼前的景象会让人心旷神怡,公路两旁的小洋楼前,一排排高高堆放着烧制好的陶器,几个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往一辆大卡车上装载着,一股浓浓的独特的陶香随风扑面而来。
在村口遇见村支书老董时,他正和文书、妇女主任几个村干部协调进村水泥路修筑的相关事宜。提起邓阳的陶瓷产业,他的脸上总有一种自豪的光彩。
“别看这些在城市人眼里是烂煲烂碗盆,这些土玩意儿,在农村的市场可大着呢。董志佳看出了记者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便掰着手指喃喃自语地算道着:沙煲约600万元,金斗1100万元,水通400万元,油盅近7.5万元,台脚盅7.4万元,茶煲30万元,盐盅13.5万元,菜呈61万元,水井圈285万元,盐缸15万元……,全村2009年的经济总收入是4705万元,其中陶瓷业收入2893.5 万元,占总收入61.49 %,我们村是伯劳镇收入最高的一个村。在采访前,记者还通过伯劳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了解到,邓阳村委共16个自然村, 810户人家,其中从事陶瓷生产的有583户,占总户数71.98%。劳动力3000人,其中从事陶瓷生产劳动力的有2190人 ,占劳动力总数73%。全村共有27座窑,自制电动沙煲机器100台。
在村口旁的一个约莫十平方的瓦房里,我见到了谢天袖,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团陶泥在他的手里,随着制陶机飞快转动,不到一分钟就制成了一个漂亮的陶坯,周而复始。记者的悄然出现让他多多少少感到意外,显然是他的投入让他忘却了原来身边还有一个专注他的人。
老董告诉记者,制陶瓷这种手艺是祖宗传下来的,做了几百年了,小伙子年过六十的父亲谢尚志就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制陶巧手,他祖父把技艺传给了他父亲,现在他父亲又传给了他。以前是手工制作,很讲究个人技巧和水平,许多年轻人就是因为难度大,都不学,现在大家都用上了电动沙煲机,以前制作一个沙煲的时间,现在可以制作四个。一些年轻人也逐渐接过技艺加入到了这个行业来。
小谢初中毕业后,就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怀揣梦想去了广东打工,金融危机,许多外资企业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裁员、再裁员,小谢也只好回来跟随父亲学习起了制陶技术,虽然才干一年多,但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聪慧让他很快就上手并独当一面。其实这位一位民间制陶大师,也就是他的父亲谢尚志,很担心几辈人传下来的这门手艺在他的手中“终结”,现在很庆幸,这位接班人在他的印象里“还可以”,比较“灵醒”。现在一家三口都从事陶瓷生产,年收入4万元以上,在村前建了一幢陶瓷楼,日子过得十分甜美。
董志福从事制陶行业到今年也有二十几个年头了。遇见他时,他正在往窑里小心堆放制作好的陶胚,准备烧制前的工序。和隔壁作坊的小谢一样,他20岁的儿子董身超前年从广东回来继承他的家庭作坊。近年来,为了解决陶瓷产品的生产销售问题,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村里成立了“陶瓷协会”和“流通协会”,由协会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推销产品。现在形成产业的邓阳陶瓷让群众生产陶瓷更有信心,规模也更大,产品不但畅销区内多地,还销往广东、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多个省份,部分出口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性格开朗的董志福还告诉记者,邓阳基本户户都做陶瓷,是收入主的主要来源,别看村里制作陶瓷都是以一家一户为主,一个家庭就是一间小工厂,上百平方的家庭作坊基本上每年都是十几万收入。
邓阳村的陶瓷业生产,历史悠久,瓷制品款式多样,质量上乘,“邓阳沙煲”更是名扬区内外。老董说,邓阳沙煲的特色:以前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颂:“邓阳沙煲好有形,单边卷耳对把柄。薄似竹壳声如馨,可煎、可炒能焖蒸。三把柴草三滚粥,饭熟缩火听一听。慢火炖汤香过屋,豆儿会跳功夫成。”。煎、煲、焖、炒等方式,都不破裂,耐用,无副作用,具有独特的风味,有防癌的作用,名扬国内外。
现代工艺与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不但壮大了邓阳陶瓷这个百年品牌,也激活了陶瓷经纪人这个行业。董支书还告诉记者,为了方便产品外销,近来,该村还成立了一个陶瓷流通协会,协会把流通能手组合起来,实行资源、信息共享,以把邓阳村的陶瓷业做强做大。目前,邓阳村从事陶瓷销售工作的有近40人。村里的陶瓷经纪人各有各的市场销售范围,他们根据本村的产品特点,结合外地市场的需求,把陶瓷产品发送到各地。同时又把各种陶瓷产品的需求情况及时反馈给本村的陶瓷生产农户,农户根据经纪人带回的市场信息改变产品的品质及品种,使邓阳陶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外地市场急需而村里又不能及时组织生产时,他们从钦州、合浦等地的陶瓷厂购回村里缺乏的产品,再重新包装外销。每年邓阳村的这些陶瓷经纪人都要从外地购回产值100多万元的各种陶瓷产品在村里重新包装外销。
邓阳村委中间自然村的何荣波,他多年从事陶瓷产品的销售工作,自己购有一辆大卡车,专门用于外运陶瓷产品。他的爱人及附近几家邻居都从事陶瓷的包装工作。他的销售方向主要是广西及云南两地,部分陶瓷产品在云南再通过当地客商销往缅甸、老挝等国家。每年何荣波都外销陶瓷产品60万元以上,为当地村民创收近10万元。山垌口生产队农户谢尚胜,全家6人,其中劳力4人,每年的陶瓷业收入不低于80000元的纯收入。目前该村有用于运输陶瓷产品外销的卡车8辆,摩托车1500辆,拖拉机23辆,货运车10辆,三轮车13辆,客车1辆,近年来有54户农户新建楼房,总建筑面积9020m2。
小小泥巴摇身一变光彩万千的陶器,小小的陶瓷产业,同样承载着邓阳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