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浙江省博物馆举办了《茶器、茶香、茶语》吉州窑瓷器特展与迎宾茶会,迎四方宾客,共赏茶艺,共品茶香,同鉴茶器。茶会邀请浙江省知名瓷器专家出席。茶会首先由浙江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浩致辞,然后到会嘉宾开始赏瓷、品茗,并特邀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表演队表演宋代茶礼,这也是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表演队对宋代茶礼重新开发后的首次表演。之后将邀请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彭明瀚漫谈《吉州窑与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给饮茶之风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因素,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茶礼,并进而演化为“斗茶”。“茶色白,入黑盏,兔毫盏之所以贵也。”饮茶习俗的改变,使得自唐以来备受推崇的浙江越窑青瓷茶具被建窑与吉州窑的各色黑釉茶盏所替代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代茶礼通过炙茶、碾茶、罗茶、煎水、点茶、击拂等多道程序鉴评出茶叶品质、用水的优劣,比试点茶技艺的高下。陶瓷铸造的茶具和杯具,作为品茶、贮茶的载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由此茶文化的发展时刻影响着瓷器的制作工艺的变革,茶文化的发达也同时促进和推动了瓷文化的发展。
浙江的茶文化素来源远流长,西湖龙井更是闻名中外,同时浙江又是重要的瓷器发源地之一。因此最早的有史可查的瓷器用于饮茶的记录便是浙江青瓷。吉州窑亦是以茶具最为代表。这与宋朝当时的茶文化密不可分。宋代盛行点茶法,最初源于建安民间斗茶,不同于唐代茶末入锅煎煮的煎茶法,而是将茶末放于茶盏中,用瓷瓶烧开的沸水注入,加以击拂,产生泡沫后饮用。
黑釉茶盏便于观察茶色汤花。宋徽宗《大观茶论?盏》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缕,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小大。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宋代黑釉瓷的流行与饮茶之风盛行密切相关。这也集中体现了茶文化的发展对于瓷器文化的影响。
吉州窑另一特色即剪纸贴花和树叶纹。吉州窑剪纸贴花可分为胎上和釉上贴花二种。胎上贴花较为古朴,剪纸图案直接贴于胎体,然后施黑釉,揭去剪纸,烧成后白略泛黄的胎色图案与乌黑的釉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纹样朴实典雅,民间气息浓郁。常见的题材有梅枝纹、折枝花、朵花、凤纹和火纹等。树叶纹是吉州窑独创的工艺。其制法是先施一层黑色底釉,再将经过特殊处理的树叶沾上粘度较低而色调淡黄釉液贴于其上。树叶可能是菩提树叶,也可能是桑叶。它是剪纸贴花工艺的升华。将剪纸这种民间手工艺术和树叶用于瓷器花纹上色。这种雅俗共赏的工艺被用于雅致的茶道,可谓雅俗之间,别有几分情趣在其中。
此次茶会旨在宣扬发展中国茶文化,同时展现吉州窑的精美瓷器在茶艺中的妙用,使得历史悠久的文物更加生活化,更加贴近百姓生活。也是我馆在布展办展上的一次全新尝试。
此次展览精选了139余件(套)吉州窑瓷器及其相关文物,分为“绚烂缤纷的黒釉瓷”、“秀丽典雅的彩绘瓷”、“朴拙传神的雕塑瓷”、“青釉、白釉、绿釉瓷”四个章节,全面地展示了吉州窑的制瓷成就和历史辉煌。
吉州窑址位于江西中部的吉安县永和镇,地处赣江中游西岸。隋至宋代地属吉州永和镇,故以州名为吉州窑。该窑创烧于晚唐,北宋发展,南宋极盛,元代渐衰。
宋代瓷业大兴,窑场分布各地,工匠南北流动,技艺交流频繁。吉州窑依靠便利的赣江水道,博采名窑的制瓷工艺,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凭藉地域深厚的人文底蕴,逐渐发展为南方重要窑场。吉州窑瓷匠极富创新精神,因地制宜烧制出许多独特的新品种,如犀利流畅的绿釉刻花,幻影新奇的洒釉彩,流动变化的兔毫纹,瓷艺绝唱的剪纸贴花,妙趣天成的树叶纹,飘逸洒脱的褐彩绘画,技艺高超的雕塑瓷。独树一帜的瓷艺风格,使其产品畅销大江南北,出口海外,成为中国古代一座著名的民窑,在中国古代陶瓷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次展览我们精选的吉州窑瓷器,均为吉州窑较有代表性的精品。我们相信观众朋友可以从中看见江西古代人民的创新才智,体会中华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此次展览时间为2010年3月19日——2010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