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教练这个名词是关于一个叫“企业教练”的课程。在我现在看来,那不能称之为企业教练,这个课程只是用训练的方法提高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素质的,这个课程之所以叫企业教练,完全是出于商业运作的考虑。但我还是非常感谢这个课程,它使我开始关注并研究“教练”。研究“教练”,首先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是:“教练”到底是什么?“教练”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关于“教练”是什么的问题,除上面谈到的把素质培训课程当作教练之外,我翻阅过目前在中国与教练有关的书籍,发现有的书所称的“教练”其实是一种辅导——既然是辅导,干嘛又叫教练?如果只是一种叫法的变化,这又有多大意义呢?有的引进版图书,把教练(Coach)翻译成训练,我认为它所表述的教练的含义是不完整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训练”的解释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而对“教练”的解释则有两个:一个是 “训练别人掌握某种技术或动作”,另一个是“从事上述工作的人员”。这说明,“训练”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而“教练”不只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它还代表一类人——教练者。
关于“教练”用来干什么的问题,目前在中国讲得最多的是在企业中的运用,即所谓的“企业教练”。而我认为,当主客双方关于学习的互动关系形成的时候,就形成了“教练”。教练不是企业的专利,而是适用于所有的学习关系——比如“教师要做教练”,“家长要做教练”,“教练式沟通”,“教练式领导”……当“教练”用于企业的时候就是“企业教练”,当“教练”用于管理风格的改善时,就有“管理者要做教练型的领导者”之说。当管理者懂得运用教练技术帮助下属通过学习获得成长从而提高绩效时,就成为了“教练型管理者”。
本书在详细阐述上述两个问题的同时,也密切注意到了以下一些读者关注的相关内容:管理中的教练和体育中的教练有什么关系?教练和教师或教授又有什么不同?教练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教练和领导、管理的关系是什么?怎样体现教练的阳春白雪,又不排斥教练的下里巴人——照顾大多数人的一般理解——也就是说,如何实现“专家们”宣扬的“教练”和 “老百姓”眼中的“教练”的嫁接?怎么才能让教练更能让人理解和接受,从而有效运用(不理解、不接受就无法运用,或者只能错误地运用,所以不能把“教练” 打扮得神乎其神)?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助于读者对“教练”的全面理解,并且有助于传统的管理者向教练型管理者转变。教练型管理者的教练角度和专业教练的教练角度是不一样的,但如果离开了教练的基本理论,教练型管理者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从谈起了。所以书中涉及的有关专业教练的内容也是有志成为教练型管理者的人士必须学习的,偷懒不得!
二
本书对两个重要的名词作了清晰的规定:
一个是“教练”。作为动词的教练,固然也可以说是训练,但为了避免与传统的训练相混淆,我们还是用教练这个词。有时候书中也会用“训练”来表述,相信读者也看得出是同样的意思的。[next]
一个是“学员”。教练这个词是能给人带来荣耀的,很多人是冲着教练这个词带给人的这种美好的感觉从事教练这项工作的;但与教练相对应的一方该称什么才既贴切又不致于伤其自尊,或者便于帮助其树立信心,同时更能够体现教练双方的平等性呢?当管理者充当“教练”角色时,下属称什么为好是需要讲究的。常见的称呼有对方、队员、学员、学生、被训练者,哪一个更好?我进行过比较,“对方”有一种对立的感觉,不妥;“队员”更象是对运动员或游击队员等的称呼,用于称呼广泛意义的下属则不很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不妥;“学生”容易让人想到学校的学生,学生相对的是先生,而先生是权威,并且学生在先生面前总显得低微些,而教练双方是平等的关系,教练也不是权威,教练面对的是有着丰富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的成年人,他们也不会喜欢被看低,称教练的另一方为学生,不妥;“被训练者”、“被教练者”那就更加不客气了,让一种高尚的学习活动变得像是一种可怕的惩罚活动,更不妥;“学员”也不是完全贴切的词,但相对来说各方面的副作用会减轻些,成年人参加短期的进修,被称为学员,是大家都愿意接受的,也体现了在教练指导下训练的含义,所以本书称教练的相对一方为学员。如果由于行文的需要,或者不小心用了对方、队员、学生、被训练者、被教练者等其他一些词,那指的也是学员的意思,并请“学员”们谅解。
还需要说明的是,管理者对于下属的最大贡献应该是帮助下属进步;最有效的管理是让下属成长为不需要管理的自我管理者;最伟大的领导力是把下属培养成为可以有效领导下属的领导者……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工作等于学习,学习等于工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化为教学关系,为了体现这种新型关系,当管理者和下属就应该是“教练”与“学员”。传统型管理者可能很不习惯把下属当作学习者看待,所以对传统型管理者来说,称下属为学员是一场革命,但把下属当“学员”的意识是教练型管理者首当其冲必须树立的——相信这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端正态度,下决心学习做一名教练型管理者,很快就会适应。当然也有些人会因为对“学员”称谓的误解而不接受这本书,但那也是一本负责任的书必须付出的代价。
三
本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没有像某些其他“企业教练”类书籍那样把教练式管理与传统的管理理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在我看来,教练式管理原本是在传统的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且,大多数人对传统的管理理论更加熟悉,如果把教练式管理当作另类管理理论从零开始学习,那么原来所熟悉的管理知识就失去用途,这是一种浪费。所以本书比较注重教练式管理理论与传统管理理论的嫁接和统一。教练型管理者不是放弃管理,而是用教练的方法管理,让管理变得更有效。当组织和团队形成教练文化,管理者成为教练,则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团队便成为可能,组织和团队整体领导力也就得以提高。
本书的实用性表现在:书中的理论深入浅出,书中的方法简单可行,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注重中国化,操作性非常强。书中提供了很多模式化的实战教练工具,读者可以即学即用,立竿见影。对于掌握了传统管理理论并拥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人员(包括高校管理财经类学生),通过阅读本书,将书中的理论、方法、工具运用于管理实践中,即可迅速地成为实战派“教练型管理者”。
需要说明的是,我目前主要从事企业教练工作,所以本书许多案例是站在企业这个角度上写的。但管理是统一的,政府行政管理者、公共事业管理者等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只要认真品读本书都会受益匪浅;而且,书中观点对教学、人际关系等工作和生活领域也是有相当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的。
四
您正读的这本书我是在三四年前就开始酝酿并动笔写了的。只是由于忙于讲课、顾问和教练,把写书这一最重要的事情耽搁了。我总是试图抽空写,但我最终发现抽空写完这本书是不可能的,每年我也只能抽出几天时间集中写几个段落。所幸的是,我脚扭坏了,骨折了,活动不方便了,我除了已经安排好的公开课之外,其他的内训课能推迟就推迟了,新的业务也一律不接,才得以相对安心地继续我的写作。今天,这本书终于得以付梓,真的很感谢这次骨折。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原来已经写好的段落都是直接入书的,来不及润色。而且,有些观点我本人也正在完善中,怕是有不能让大家接受的地方。但我这次是下决心 “先开枪再瞄准”了,否则,等到全部都完善的时候,怕是对中国企业的帮助也耽误了。再说,完善是应该在实践中完善的,广大读者、企业家、同行们的批评和指正,是完善本书观点的最好方式。
本书部分内容是根据我讲课时的录音整理的,可能句子偏重口语化,但好处是,琅琅上口,有听课的现场感和亲切感。
网络是个好东西,里面有很多的好文章,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参考、吸收了其中不少优秀的观点。本人是中华教练网的总教练,很多网友在我们网站的论坛上提供了很多的文章,这对于我完成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帮助,这里要尤其表示感谢!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很难确定原创作者。如果您是原创作者,请与我联系,我很希望知道您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