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来讨论一下美国银行业在组织结构的变革实例。
在美国银行业,由于从80年代初开始放松对产品和地理区域的管制,各家银行的经营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金融服务业不断增强的竞争,以及迅猛发展的技术进步,都迫使各家银行改变经营战略,以实现利润和增长的双重目标。
所以,自80年代以来,许多商业银行便开始重组,从职能型结构,转变成按顾客类型和需要进行组织的事业部型体制。这些银行中很大一部分都由一般经理(与职能经理相对应)来领导各个事业部,事业部经理直接管理着为某一特定顾客群提供服务的销售和营业人员。这些经理现在要为事业部的盈利和资产回报负责,而这也将反映在他们的收入上。
确定了向事业部型和顾客驱动型结构转变的目标以后,银行帐号领导们就必须考虑如何变革组织结构,以便将可能的混乱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又能获得各种群体员工的大力支持。
正如约翰·科特和伦纳德·施莱辛格在《选择变革的策略》(载《哈佛商业评论》,1979年3-4月号)一文指出的那样,银行的领导在推进结构重组是,可以采取一些对策和办法。科特和施莱辛格分析说,如果人们觉得他们自己的公司在变革过程中将会遭受某些损失,那么这种变革将更可能受到抵制;如果人们认为他们为变革新付出的代价,比他们将从变革中得到的价值更高,或者他们并不想念管理当局会考虑他们的利益,或者是如果他们对变革的适应能力还比较低,那么这种变革的推行都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在哈佛商学院的组织行为案例分析中,学生们不断被提醒并意识到,制定推进组织变革的计划,需要考虑两个基本的因素,即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必须了解环境条件的动态性;是什么导致了目前的问题;有什么资源可用于推行变革;在变革过程中可能存在障碍吗?
科特和施莱辛格概述了几种策略,可供管理人员用来策划变革的行动计划:
(1)员工教育:在变革发生前就教育员工,他们可能面临哪些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2)参与和介入:吸收哪些影响计划动作的人进入计划过程,并邀请他们帮助你决策主采取哪些行动;
(3)促进:通过各种方式减少人们对变革的焦虑,如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安慰;给他们宽裕的时间考虑自己的前途;提供再培训的机会及其它可能的帮助;
(4)协商:给变革的抵制方一些刺激,以争取他们的协作;
(5)操纵: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某些手段,使反对者除了配合之外再无其它选择;
(6)强制:通过明示或隐含的威胁,如解聘、减薪、不予晋升及其它可能微妙,也可能不那么微妙的威胁来使人们按照所期望的方式去做。
文化和经营环境是形成管理人员对组织情景认识的两大主要因素,它们同时也可以作为组织变革的两大适合采用的手段:
(1)文化是组织的无形粘合剂,指人们共享的关于如何开展业务、如何对待员工、应该奖赏哪些行为及如何解决冲突等问题的规范和价值观;
(2)经营环境包括如下这些因素:行业、竞争对手、经济条件、行业技术状况、本公司及竞争对手可利用的资源量、本公司及竞争对手的经营目标,以及行为所面临的主要变化等。
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中懂得:在建议采取某种行动计划以促成组织的变革之前,必须对5个关键问题调查。它们是:
(1)who(谁)
在冲突或问题中涉及的利益团体是些什么人?是什么因素激励着他们?他们的诱因是什么?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如果让情况继续发展,谁将受以损害,谁又将受益?对于牵涉问题中的各种人来说,解决该问题各自的重要性如何?这些人对于作出决策的管理者而言有多重要?他们的权力有多大?他们对未来的决策者将能施加什么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
(2)what(什么)
产生冲突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该问题是否值得解决?如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损失?如果成功地解决了,其收益又是什么?解决该问题对于解决其它问题而言有多重要?它对于管理者所管辖领域正常业务的影响有多大等等。
(3)when(何时)
这一问题需要何时予以解决?是今天,明天,还是后天?该问题是否会因为某些任务得以完成而在若干天后自行消失?从长远看,该问题是否如此重要,如果不解决它,是否会对某些利益团体或负责该问题的管理者产生不利的影响?
(4)why(为什么)
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想的成果?是什么因素阻碍了理想结果的取得?是否有某些环境因素被忽略了,现在需要重新加以考虑?目前有哪些因素不相适宜等等。[next]
(5)how(怎么样)
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是否值得投入时间和金钱?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银行业的许多定时得都认定,所涉及的问题需要他们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问题如此重要,使得银行业必须采取一种教育的策略,来使高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充分认识干扰他们问题的紧迫性,只有这样才会有成功的机会。这样认识自然会引导企业采取参与策略,将员工们吸收到如何推行所需要的变革计划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