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校园挖掘出晋代古墓
瓷器堪称我国“第五大发明”,英文“瓷器”(china)一词便有“中国”的意思,陶瓷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期,本版将推出陶瓷系列,寻访出土或流传于浏阳境内的珍稀陶瓷,揭示这些精美器物背后深厚的本土历史,以及历史长河中的百味人生。
出土地:市一中实验楼附近
出土时间:1953年下半年
行走在一中校园内,人们极容易被飞檐翘角的古代建筑所吸引,但江南第一文庙所在地过去生活着什么人无从得知。近日,记者拜访市文史专家潘信之老人,了解到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中修建实验楼,曾挖出一个晋代女坟,出土的器物为研究浏阳晋代先人生活方式提供了可靠依据。
佘山一古墓掩埋妇女金饰
说起一中发现古代女坟的事,85岁高龄的潘老依旧记忆犹新且略显兴奋。“那是1953年下半年,我在市文化馆办公,一天突然接到一中打来的电话,说发现了古墓。”潘信之匆匆赶到一中校园,沉睡百年的清代文庙依旧处之泰然,左边一块建筑工地却炸开了锅,人们围着一处墓坑议论纷纷。“我拨开人群,走进去一看,发现坑四周没有任何围石,里面塞满了泥土,好像被盗过。”将施工人员叫停,潘信之联系了省文物考古队。
当天,考古队工作人员赶来挖掘,一个长约3米,宽约1米的古代墓葬很快展现在眼前。墓壁用砖垒筑而成,随葬物品有妇女佩戴的金饰,包括耳环、戒指、金簪等,一些铁器以及破碎的陶瓷片。“尸体、棺木都已腐朽消失,但通过出土的器物可判定这是一座女坟。”潘信之说,坟墓埋葬于文庙的后山脚下,《儒学记》碑刻记载此山叫做“佘山”。
墓砖铭文显示主人来自晋朝
古墓发现了,但它出自哪个朝代?出土的金器、铁器并未携带明确信息,且盗墓者曾经光顾,不知盗走多少有价值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一筹莫展。但他们仔细勘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终于一块刻有纪年铭文的青砖引起了他们注意。“这块砖有一尺长,三寸厚,位于墓地平面中间位置,上面没有花纹,只有‘大康八年’四个字样清晰可见。”潘信之说,“大康”即“太康”,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八年为公元287年。
省考古工作者根据墓葬结构及墓砖堆砌未用石灰等特点,也判断此墓为晋代古墓,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这证明当时浏阳在西晋统治之下,为研究浏阳晋代先人生活方式提供了可靠依据。”潘信之说,由于没有明确墓志铭,县志也没有相关文献记载,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但在晋代,浏阳曾出了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名人易雄。“三国时,浏阳属东吴管辖,当时易雄的高祖易承球在曹丕府中任职,因反对曹丕称帝被杀,易承球之子为避祸来到浏阳,定居西湖山下。公元257年易雄出生,后来成为晋朝一代名将。”
两年后,一中教师送来厚壁陶盆
晋墓的发现让人们得以窥见浏阳的遥远历史,但出土器物全部被省考古队收走,留下的唯一一块刻有年号的青砖经过文革浩劫后不知所踪,但所幸的是一件晋代瓷碗得以保存至今。“那是两年后的1955年,一位朱老师跟我说起他在一中一个池塘边发现了一件瓷器,离晋墓出土地不到50米。”潘信之回忆,朱老师将瓷器送到市文化馆,大家见后如获至宝。
瓷器为扁平的碗状,壁厚达1厘米,上面施有淡淡的豆青釉,宛若玉质,经文物专家初步鉴定,烧制于晋代。“第一次见到它觉得非常之朴实、浑厚,造型精致,不粗糙。”潘信之说,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
宝物素描:豆青釉瓷碗线条简洁不失大气
这个瓷碗直径15厘米,高4.5厘米,与一般瓷碗不同,它的形状宛如一个斗笠,且往外翻一层沿边。碗通身呈豆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