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政府的施政报告还是企业的企划文案,无一例外,每次必提的目标就是“以人为本”,这说明它非常重要也太难实现。以至于听多了、看惯了,渐渐地就当成了一句口号,行动中走走过场,反而忽略了它的本意。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社会变得浮躁,企业人心涣散。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的职能就是服务于人民,致力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每个正常人都会有需求,而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尽相同,并随时间而变化。笔者认为,自由就是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需求存在;民主就是允许每个人主张自己的需求。因此,真正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让每个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获得幸福感;在没有得到满足时,也能够有宣泄的途径,从而使社会变得和谐。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但企业的目标具有强烈的个体指向性。有人认为,企业是属于老板的,企业就像封建制社会,老板就像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员工就是子民,是老板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这听起来非常不人性,但在现实社会中,此类企业现象并不少见。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俗称老板)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通过经营企业可以使老板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但每个员工同样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金钱只是其需求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在企业经营中,真正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考虑到每个员工的需求并努力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大白话来说就是把员工当人看,而不是当成工具。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并非所有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因此企业中每个人都必须调整自己的需求结构。如果将需求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需求属于零和关系,可以通过利益分配的调整求得平衡;而精神需求的某些部分是可以共享的,如企业成功之后的荣誉感,每位员工都可以得到满足。但有一些是不可以均分共享的,如地位、自我实现等。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老板将拥有优先权,其他人次之。这样,就有可能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而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企业文化。
当问及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为什么需要企业文化?许多人都会回答: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此话不假。企业文化反映就是老板的需求和价值观,但必须把个人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企业文化宣传的目的就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例如,员工的收入有高低之分,看上去不公平。但当收入低的员工认同高收入员工的贡献比他大,是应该的,这时就变得公平了。所以,在物质需求层面,平衡取决于公平,而公平来自于认同。而在精神需求层面,一方面员工要将自身的需求尽可能与企业的发展保持一致,以得到更大的满足;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老板就应该将员工当成合作者,在企业文化中更多地融入其他合作伙伴的想法,在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指出:我们应该懂得一个人的幸福是依存于周围人的幸福,周围人幸福了,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
在经营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人为本的“三部曲”,也就是企业对待员工应该努力做到:
一、提供能让员工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空间,尤其对于高层次的管理与技术人才,由于工作出色带来的成就感有时比金钱更为重要。
二、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员工的收入与付出尽可能达到平衡,从而过上既体面又快乐的生活。记得在1998年一次中层管理人员企业文化培训中,笔者就指出“若干年以后,如果大家还买不起房,买不起车,那不仅是你们的失败,更是企业的失败”。今天这个愿望早已实现,笔者甚感欣慰。
三、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员工自身的价值必须能不断提升。正如厉以宁先生所说:“人不仅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就应该懂得生产的目的,不仅仅是生产物质产品,而且是在培养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企业的人才总是不断流动的。当有一天员工与企业已不能彼此满足需求,离开企业另谋发展时,员工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应当已有了更大的提升,企业也应当有宽广的胸怀,真诚祝福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惟其如此,才能证明企业最大的价值,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新人慕名而来。
当然,每个企业家都有不同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因而企业文化与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善待自己,同时善待员工,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