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收藏界热点不断。无论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红火,还是金融危机下萧条的画廊业,无论是工艺美术的理性成长,还是民间收藏的蓬勃发展……梳理这一年来的七大聚焦事件,看看2009年的收藏界都有哪些“被聚焦”的事儿。
聚焦一:亿元时代
1.69亿元、1.344亿元、1.08亿元、1.008亿元——吴彬《十八应真图卷》手卷,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手卷,曾巩《局事帖》镜心,朱熹、张景修等《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手卷,2009年秋拍,这4件古代书画将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直接送入“亿元时代”。
伴随着亿元时代来临的还有不断被打破的记录。中国绘画全球拍卖记录被刷新,中国内地瓷器拍卖记录被改写,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也诞生新记录,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的个人成交价纷纷创出新高,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西泠印社等拍卖公司也相继收获其历史最好成绩……显然,2009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继2003年至2005年的那波高潮后再度迎来了一轮涨势。
可就在2009年年初,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走势还曾令业内人士和藏家揪着一颗心。2008年秋,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艺术品市场阴云密布。然而,就在大家对 2009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走势担心和观望的时候,2009年的春拍却出人意料地呈现出人气火爆、市场正逐步回暖的趋势,而2009年秋拍的战果则可作为艺术品市场彻底由阴转晴的标志。
2009年的艺术品市场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迅速恢复元气,甚至迈进亿元时代,与宏观经济的走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2009年的艺术品市场呈现出来的一大特点。中国经济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率先复苏、国家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以及通货膨胀预期显然都深度影响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走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轮艺术品市场的“井喷”中,中国书画成为当之无愧的头号主角。1996年10月,傅抱石《丽人行》在中国嘉德的秋季拍卖会上以1078 万元成交,中国书画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13年后,中国书画拍卖已经一脚迈进了亿元时代。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在13年中的成长和壮大。4件作品迈进了亿元大关值得欣喜,尤其是这4件作品竟有两件是一向被低估的书法作品,藏家文化修养和品位的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虽然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已进入了亿元时代,但业内也出现了不少理性和警惕的声音——在为中国艺术品价格与国际接轨而欣喜的同时,如何避免出现新的泡沫,如何促进市场更加健康、理性的发展应该成为“后亿元时代”最令人关注的问题。
聚焦二:惨淡经营
金融风暴从2008年刮到2009年,虽然不像第一轮那样猛烈,那样令人措手不及,但其内力却有增无减,古玩艺术品一级市场也并没有逆势而动的意思,疲软依旧是这一年的主流。
作为国内画廊区的代表,北京798艺术区在这一年的惨淡经营似乎可以看作国内艺术品一级市场的代表。金融危机以来,798艺术区内的画廊、工作室不断搬离,在艺术区的公告栏上,转租、转让的消息占了大半,虽然艺术区“变味”——脱离艺术、靠近商业使真正的艺术家、画廊经营者心寒,但毋庸置疑的是,经济方面的压力显然更为主要,金融危机促使中国画廊业重新洗牌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无独有偶,在上海、广州等地的艺术区,也纷纷传来画廊撤离、销量锐减的消息。很多勉力支撑的画廊,也不得不缩减开支,趋向保守。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很多画廊撤下了过分张扬的、政治寓意鲜明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价格不算高,而又颇受年轻白领喜爱的以80后卡通艺术为代表的作品。显然,他们的客户群也已经从外国人转移到了国内数量渐增的白领阶层。
画廊艺术区呈现出一派荒芜的景象,而占据了每年艺术品交易极大份额的艺术品博览会境况也不容乐观。从2009年年初的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到岁尾的艺术北京经典版,尽管场面依旧热闹,海外画廊也“冒雨”来中国“避风”,但从各大艺博会的交易数据来看,普遍皆有不同程度的下挫。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金融风暴下当代艺术的一蹶不振,原本以当代艺术为主的艺博会不得不纷纷拓宽视野,经典艺术乃至瓷器工艺品都较往年占据了更大的份额,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气。
作为与画廊艺术区平行的古玩市场,下滑状况虽然不像以经营当代艺术为主的画廊业那样剧烈,但惨淡经营依旧是这一年的关键词。在全国各地的百余家古玩市场中,能维持前两年的火热态势的没有几家,缺少了人气的古玩市场自然也缺少了“钱景”。对此,一些古玩城纷纷出台新的办法,举办展览、活动吸纳人气,同时面向不同群体使活动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这些举措在阴云密布之下也起到了一定“疗效”。
凡此种种,见证了金融危机下古玩艺术品市场所受到的冲击。然而,悲剧般的景象并不完全预示着悲剧性的结局,金融危机给过热的市场适时地泼了一盆冷水,让市场获得冷静回调的机会,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聚焦三:超级规模
可以说,“超级规模”是2009年博物馆、美术馆的关键词。
“用3到5年的时间建造100座博物馆”,这是2009年昆明市委、市政府的豪言壮语。昆明不是惟一一个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城市,上海、西安、成都、江苏常熟以及其他一些城市也已经加入或打算加入这个行列。
同博物馆一样,美术馆也越建越多、越建越大。2009年,规模宏大、设备一流的美术馆在不少省市拔地而起。其中就有号称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占地3.5万平方米。此外江苏省美术馆新馆也开门迎客,天津美术馆建设规划方案已经出台,深圳当代艺术馆、广东画院美术馆也已进入紧张的筹备阶段……
就在博物馆、美术馆大规模建设之时,业内也传来了诸多质疑的声音:无论是展现历史悠久的建城历史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还是满足市民在这方面的文化需求,是不是非要将一座城市打造成中国“博物馆之城”,建造大量的博物馆不可?国家有关部门肯拿出钱来建美术馆,可见其对于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视,但众多省市一窝蜂地大力兴建超大规模美术馆,究竟能在美术的教育与普及、美术作品的展示与收藏等方面起多大的作用?
有专家提醒,经济好转之后,文化的地位被大大抬升,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各省市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标杆。作为只有投入却几乎没有盈利的公益性机构,博物馆、美术馆要靠钱养着,可以说是绝对意义上的“奢侈品”,因此它也必须是一个地方的“形象工程”。但博物馆、美术馆毕竟是实践美育和教育的重镇,不能只要投钱就可以了事。所以,如果只管“建”,不管运营,也将导致整个行业的萎缩。
聚焦四:理性成长
整体来看,2009年当代工艺美术市场的发展呈现出理性发展的趋势。
2009年新年伊始,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展高调亮相。这是中国美术馆建馆46年来首次举办的工艺美术作品大展,不仅规模空前,而且优中选优,力推精品,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当代工艺美术从工艺到艺术的变化。
接下来,无论是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还是北京、上海、深圳、扬州等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展会,精彩依旧的同时更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一方面,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那些与自己生活联系紧密的工艺美术品了,工艺美术逐渐走下高山仰止的神坛,步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当代工艺美术逐渐走出了“炒料”时代,过去大受追捧、天价频出的白玉和翡翠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艺术品位、文化内涵、时代特色才是收藏、投资人考量更多的因素。
不仅如此,中青年工艺美术师逐渐崛起,有了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2009年10月,由中国收藏杂志和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执委办联合主办的“中国收藏2009十大艺术陶瓷名品评选活动”和“中国收藏2009艺术陶瓷高峰论坛”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获奖的60件作品绝大多数都出自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之手,这对引导正确的收藏理念,摒弃“厚古薄今”、“追名气、追资历”的传统观念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纵观全年,工艺美术收藏逐渐跳出“炒料”的怪圈,众多中青年创作者在良好的平台下逐渐崛起,当代工艺美术市场在理性中逐渐成长,而且首家工美大师经纪人公司也不失时机地浮出了水面。
这一切都说明,未来的当代工艺美术市场值得人们更多的关注。
聚焦五:红色神话
毋庸置疑,2009年,“红色”二字足够撼动整个收藏界与艺术市场。从拍卖场到古玩市场,从各级博物馆到个人藏家,祖国的60华诞吹响了藏界“红色”的集结号,令以“红色”为题材的艺术品、收藏品放射出前所未有的光辉。
首先“露脸”的是“红色”题材美术作品。在中国嘉德2009春季拍卖会“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上,新中国美术史标志性作品——沈嘉蔚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出人意料地以795.2万元人民币高价顺利成交;随后,北京翰海推出的表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油画《南泥湾》以1344万元的价格落槌。秋拍中,中国嘉德的“新中国美术”夜场、北京保利的“红色经典专场”、上海朵云轩的“红色记忆·新中国美术专场”等“红色”专场都创下了骄人战绩。
与拍卖市场中一枝独秀的“红色”美术作品相比,民间“红色收藏”可谓百花齐放。书报刊、邮票、宣传画、瓷器等在内的众多藏品在各地的民间收藏市场上处处开花,个别品种的价格更在短短数月内攀升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与此同时,各地收藏组织紧跟“红色”浪潮,大江南北以“红色”为主题的收藏展览、交流活动此起彼伏。比如山东德州举行了“文化收藏精品展览”,河北藏协推出了“红色收藏之旅”。此外,湖南、四川、辽宁等地也都陆续推出了以“红色收藏”为主题的民藏活动,以“红色”藏品为主的个人展览也在各地不断涌现。
相比之下,各大国有博物馆的展览则更加突出规模与实力。以首都博物馆为例。国庆期间,该馆陆续推出“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城市记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多彩中华”四大重量级展览,千余件展品共同讲述新中国60年间的变迁。中国美术馆则用700余件“红色”经典名作的空前阵容“向祖国汇报”新中国60年来美术界的万千气象。
而耗资1亿余元、历时4年多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则为2009年的“红色”热潮划下句号。这项引起美术界、收藏界广泛瞩目的工程为国家收藏当代优秀美术作品开启了新的篇章,也为日趋干涸的“红色”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新鲜血液。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红色收藏”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的同时,也经受了来自于市场定位、收藏群体、文化内涵等多方考验。未来“红色收藏”究竟能否续写2009年创下的“神话”,我们惟有拭目以待。
聚焦六:跨界交流
长期以来,“走出去、请进来”一直是各级民间收藏组织的工作指导方针。2009年,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跨国、跨省、跨地区的民间收藏文化交流活动在各地不断涌现。
2009年4月,浙江省收藏协会的18位会员踏上了台湾的土地。通过此次台湾之行,收藏者不仅能够参观到诸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样的文化胜地,更得到了与台湾藏家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上海收藏协会也于2009年组织会员到日本、韩国等地进行书画收藏文化的交流切磋。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民间收藏组织间的跨界协作,更加促进了不同地域间收藏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此外,2009年各地民间收藏活动异彩纷呈。收藏展、鉴宝会、藏交会……各级收藏协会作为民间收藏的引路者,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自身品牌,吸引更多的收藏爱好者向协会“靠拢”。其中,四川藏协主推的“换宝”大会、宁夏藏协倡导的爱心捐建等特色鲜明的民藏活动,都为进一步提升民间收藏组织形象、发挥民藏组织的社会职能等做出了有益诠释。
不仅如此,黑龙江、海南等地的收藏协会还通过换届选举的形式,吸纳新鲜血液,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从而让更多有识之士补充到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服务的队伍中来。福建、甘肃等收藏协会则通过设立新的专项委员会,有重点地加强专业门类的民间收藏力量,凸显鲜明的地域性收藏文化。
总之,收藏群体、收藏专业化组织数量上的增兵扩容,成为过去一年民间收藏组织的另一大显著特点。
聚焦七:文化政策
盘点2009年有关收藏、艺术的政策、标准或法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可以说是最受瞩目的。这不仅是因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占据了全国GDP的 2.6%,并且以每年超过17%的速度在增长,更意味着我国已经坚定地把发展文化产业确定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文化产业将以不可抗拒的态势和速度影响中国的未来。而作为文化产业一部分的文博界、艺术界、收藏界也将因此备受恩泽。
除此之外,2009年6月国家文物局向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发出的《关于优先购买“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的函》,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举动被认为是我国首次在国家购藏文物方面启用优先购买权。
我国法律法规中出现对文物收购行使“优先购买”的概念,是在2002年颁布的新《文物法》中。虽然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在关于收购拍卖企业上拍的珍贵文物方面做过相应的探索,但这一次,“优先购买权”真正派上了用场。应该说,这次收购是国家对于如何在相对公平的机制下购藏珍贵文物的一次具有开拓意义的尝试。
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而言,2009年10月1日施行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则尤为让人欣喜。由国家文物局颁布的该《办法》,让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向民间收藏敞开了大门。《办法》除了特别强调文物的所有权人或持有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样也可以书面申请认定文物之外,还要求文物行政部门建立民间收藏文物定级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民间收藏文物的定级工作。
与此同时,国家邮政局发出的一则通知,在集邮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该通知称,国家邮政局自2009年10月1日起停止发布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发行公报,向社会发布邮票发行信息的工作改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承担。通知还要求,邮政企业发行的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邮资信卡等邮资凭证,应立即停止使用“国家邮政局发行”字样。
这则通知引起了集邮界的广泛讨论。很多邮人提出质疑:如果改由企业发行邮票,那邮票是否还能称为“国家名片”?许多集邮者也担心,这一改变虽说是中国邮政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的需要,但这个拐点之后,中国的集邮将走向何方,还需拭目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政府也开始高度重视民营博物馆的发展,政府为民营博物馆立法,也出台政策扶植民营博物馆。继安徽省酝酿给民营博物馆立法,以规范、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壮大之后,杭州市相关政府部门也在2009年出台一些政策,用来扶植民营博物馆的发展。政府部门纷纷将目光投向民营博物馆,无疑会对民营博物馆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