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与一帮老乡逛古玩城,其中一位对瓷器颇有研究,一位对玉器有所涉猎,而其中大多数对收藏品所知不多,但兴趣盎然。
果然是各有所好。一进入市场,爱好瓷器者常常在瓶子罐子杯盘碗盏间流连,而喜欢玉石玉器的则蹲在玉摊前不肯挪步。倒是那几位目的性不强的老乡显得十分活跃,一会寿山石一会翡翠,一会古董一会新活,忙得不亦乐乎。渐渐地,各位的“功力”也就显现出来了。
瓷器高手不仅看东西的真伪、年代,更注重藏品的品相以及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或者喜欢;玉器收藏者则要么对材质好的料子感兴趣,要么对雕工出色的成品仔细观赏。而漫无目的者则如蜻蜓点水般四处转悠,并且往往拿在手里仔细观摩的,不是染色的和田玉甚至石英岩,就是B货C货翡翠,或者干脆就是一些树脂压制成的什么件。询问之下得知,他们主要是因为这些东西“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价格却不高,因而具有庞大的受众群体,这大约正是一些仿品、伪品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更进一步说,也正是国内不少地方“古玩城”如雨后春笋般冒将出来且生意大都十分红火的重要因素。不少购买者的心理也很能让人理解:看起来漂亮,价钱又不高,即使上当受骗也就那么回事,损失不大。
但实际上,这些东西中的绝大多数均非天然材质,而是使用了大量的化学物品或染色剂,不仅对人体没什么好处,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的危害性。从另一个角度说,要想借这些东西实现保值增值,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一行人踱进一家以经营瓷器为主的古玩店,瘦高的店主听见了我们之间交流的家乡话,顿时显得十分兴奋,热情地也用家乡话和我们攀谈起来。原来,店主来到这个城市已经十多年了,自己一头扎进古玩收藏的世界里,而他夫人则只对房地产情有独钟,并且毫不客气地将自己丈夫的行为斥之为“不务正业”。但看着老公的藏品渐渐升值,并因此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夫人也就不再时常唠叨,睁只眼闭只眼乐得清闲了。
一般来说,喜欢问摊主或店主问题的客人,大都还处于初学者的范畴,而真正“懂行”的,多是拿起来看看货,甚至只扫一眼就行了。这位老板见我们一行人中不少人吵吵嚷嚷地问个没完,并且所问的问题显然很不专业,于是判定我们都是“雏儿”,因了“正宗老乡”的关系,店主显得很有耐心,仔细地反复讲解。即使问及价格,据懂瓷器的朋友后来回忆,其开价也很合理,并没有因为顾客比较外行而“痛下杀手”———毕竟是老乡嘛!
不仅如此,这位“老乡老板”还传授了一些“真功夫”,并以他店里的藏品做教材进行讲解。听起来水平还真不低,难怪这些年来斩获颇丰。
临出门时,虽并无一单成交,“正宗老乡”仍热情相送,还不住地叮嘱:古玩、玉器之内的东西,鉴别真伪其实就在一个“熟”字———你们几个人走过来,谁知道哪是一家子,哪些不是?但你们自己知道啊,并且不用看,一句话,甚至一阵脚步声,你就知道是自己家里的人回来了。为什么?太熟悉了啊。所以,玩收藏必须先“熟”,熟到一眼就能断真假,才可逐渐往外撒银子,否则必然买回来一堆“上当货”。临了,更谆谆告诫我们一句话,说是记得这四个字,会让我们终身受用:多看,少买。
回头看看,同行的好几个人不以为然,甚至有可能压根就没听进去,只有喜欢瓷器和玉器的两位收藏爱好者频频点头。看来,他们也已经有了这方面不少的经验,尤其是教训,而其他人大抵还处在“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阶段吧———这不,到得另外一家店里,他们要老板拿到柜台上面来仔细观看的,仍然是那些红红绿绿的染色玩意。当然,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一个从“初次见面”到逐渐认识认知的过程,更何况比较专业的瓷器玉器鉴定知识呢!咱们也别苛求他们了,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