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在佛山的陶瓷行业更明显地出现了很多新现象:
一,品牌的发展两极分化
坚持走高端品牌路线的企业,如“马可波罗”、“东鹏”的发展越来越好;还有很多不能算品牌、只能算商标的陶企,靠着价格优势,生意也是红红火火;夹在中间的半红不紫的犹如过气明星的一些陶瓷品牌,基本在慢慢维持,上下两难。
二,企业品牌在逐渐雄起
仿佛一夜间回到了九十年代,“什么厂生产的产品?”成为经销商选择品牌的第一句话。只要是新明珠的,康建和冠珠是一样的货色;只要是安基的,那郎科和安基是一样的;同样是买砖坯抛光的品牌,如果买的是阳光厂的砖坯,就是好货、好品牌;普拉提产品则成了中盛的代名词。此时,品牌只是个符号,工厂名号倒是实实在在的。
三,生产利润重新受到了老板的重视
以前的佛山老板,生产利润要赚,销售利润也要赚,所以要生产、销售一条龙全都自己做,拼命推品牌,建展厅,一个不够,就上八个、十个。现在的佛山老板,突然发现若只做生产,获取生产的利润,回款快、库存少、付出投入少,利润也不低,何乐而不为呢?此时,品牌、名声算什么?
四,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确
佛山的陶瓷行业开始分为两拨人,一拨老板专做生产,做抛光砖的老板专门生产砖坯、卖给私抛厂,做瓷片的老板专门给一些品牌贴牌生产;一拨老板专做销售,私抛厂老板专门做抛光加工生产,成为自己品牌的产品,做贴牌瓷片品牌的公司则以花色开发取胜,市场销售策划为主,真正的OEM模式。
其实,这些现象早在十年前的山东淄博就存在了,我们是否走了回头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