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能力不是一系列技能的组合,而是自信果敢的性格与判断力的结合。自信果敢的性格,且不说是否跟遗传基因有关,至少是一个人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养成的。所以,让一个不自信果敢的人变得自信果敢,实在是不容易。判断力则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个人的基本智力,这种基本智力既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又是学习新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是经验的积累。前者很难培养,后者则必须经过多年的沉淀。
毛泽东是我所知道的历史上最自信果敢的名人之一。在我看来,有至少四件事最能体现毛泽东的自信:第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遵义会议上以自信和战略思维赢得领导地位;第二,在抗日战争一年后中国濒临亡国边缘的时候,乐观自信,分析入理,指出中国必胜;第三,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劣势兵力和装备,敢于同强大的国民党军队作战;第四,在朝鲜战争的时候以劣势的装备和国力,敢于对美国人作战。
毛泽东怎么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进而成为这个新国家的缔造者?我们看看毛泽东的传记,不难发现他的革命生涯有一个转折点——那就是遵义会议。
开遵义会议的时候,我们尽可以发挥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红军的处境有多么悲惨。中央红军主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遵义会议召开之前的3万多人。
那个时候,战略问题还是有不同意见,但更多的是一个士气的问题、信心的问题。
只有毛泽东非常自信,而且非常果断地提出了一步一步怎么走。不同意见者有之,但士气提振起来了,大家都听他的。
不要小看这个自信心,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的自信心在一般人看来几乎是不切实际的。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做到毛泽东的自信。
职位带来的权力(position power)不如人格的力量。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讲演《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解放战争,毛泽东面对的是几倍于自己的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他对美国记者说:所有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国内打到国外,毛泽东的自信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反而与日俱增。
毛泽东高度自信,而且他的自信是建立在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上的。
当然,自信果敢不可过度。自信果敢,必须以良好的判断力为基础。而且,一定要避免自信果敢发展成自恋和自负。
迈克尔·麦考比(Michael Maccoby)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一篇文章,题为:《自恋的领导人:难以置信的优点,难以避免的缺点》 (Narcissistic Leaders: The Incredible Pros, the inevitable Cons)。他认为微软的比尔·盖茨、GE的杰克·韦尔奇、 沃尔沃前CEO佩尔·吉林哈默( Pehr Gyllenhammar )都属于自恋型领导人,他们都推动了各自公司的发展。他认为佩尔同时也体现了自恋者不好的一面:由于沉溺于过去的成功,他不听其他人的意见与法国雷诺汽车兼并。由于这个做法招致强烈的不满,佩尔本人被迫辞职。
一般来说,自恋者自负,他们抗拒批评、缺少同理心、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而自负与自信,没有截然的分界线。高度自信的人,往往带有自恋者固有的缺陷。
记住,当我们选择一个高度自信的领导人时,同时也必然选择了他身上自负的缺点。关键是,如何避免这些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