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瓷都大道边刚开业的“明华艺瓷”展厅里,数百件形态各异、通体剔透、精巧玲珑的瓷瓶、瓷雕作品吸引了笔者的眼球。
这种陶瓷叫“通花”,又称透雕、镂空,是以雕刻为主的装饰手法。德化在明清的博山薰炉、八卦香炉、笔筒等产品上就有采用。但由于制工极其精细,目前此技法传承甚少。而从小受陶瓷文化陶冶的陈明华,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为陶瓷文化增添一抹亮色。
30载与瓷同行
“通花”陶瓷通四海
在展厅的中央,一件高大的通花瓷《东方之珠》更加引人注目。《东方之珠》高90厘米、宽26厘米,由三种不同图案组成上、中、下三部分,花瓶的底部是双鱼图案表示富贵吉祥,中间的莲花纹图案象征美好未来,给人们带来无限的诗情画意,口部是荷花托着圆形的明珠,采用了中国古钱图案结构的花纹。整个作品展示着“中国白”的独特风采,给人“团圆、喜庆、热闹、完美”的美好遐想。
“制作这么高大的通花瓶真是太难了。”陈明华感叹道。仅这件《东方之珠》的主模,陈明华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制作完工。她自己说不清,究竟流了多少汗水、熬了多少不眠之夜。按照烧成后缩小20%的比例,坯体的厚度一定要恰到好处,如果厚了,不仅镂空的花纹刻不了,也失去了德化瓷“薄如纸”的特点;如果薄了,中间的蜂腰则会因支撑不了上面的荷花和明珠而扭曲变形。那么多不同的花纹,要刻得均匀,一定要非常仔细、耐心才能完成,有时候一天下来,也刻不了几朵花纹。而德化“中国白”瓷器最难的是在烧成温度的控制上,这个花瓶的烧成温度要达到1330度,把握不好两三度之差都会前功尽弃……陈明华说,现在这件《东方之珠》的成品率也不过5%左右,目前她正在进一步攻克这一难关,努力提高成品率。
《东方之珠》是她的创新之作,在全国青年民间艺术大赛中荣获金奖,评委这样评价这件作品:该作品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继承传统陶瓷技艺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发展,在造型的设计上大胆创新,手工制作十分精细,真正体现了千年瓷都瓷艺的独特之处,更突显了德化民间陶瓷技艺的特点。
陶瓷通花艺术是“开心、欢乐”的象征,“爱与美”的结合,寓意万事顺通、和谐如意。陈明华擅长通花艺术瓷的创作,她的每件作品都融塑、捏、刻、雕、通等手法,一件件格调典雅、肃穆大方、意境深远的作品无不彰显女性独有的灵秀与细腻。她的作品巧夺天工、精美雅致,富含博大高深的中国文化及传统工艺元素。
陈明华30年来一路与瓷同行,凭借自己的特长和经验,成就了通花瓷创作的艺术高峰,填补了当代制作通花瓷的空白。其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02华艺杯”铜奖;连续获三届(88、89、91年)获全省陶瓷新产品创作一、二、三等奖和优秀作品设计奖;“双龙争艳”、“通花梅瓶”两件作品被国家邮政局和县人民政府在2003年5月选为德化窑名家名作个性化邮票限量发行;2004年作品“东方之珠”获全省青年民间艺术品大赛金奖、全国青年民间工艺大赛“金博士”杯金奖;《三多三联乐团圆》2005年荣获第四届福建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银奖;《独立春风第一香》2007年荣获福建省现代陶瓷精品大赛金奖;《福花满园通花瓶》2007荣获福建省现代陶瓷精品大赛铜奖;《如意通花瓶》2008年荣获首届海峡妇女艺术精品展铜奖。
花季少女苦练基本功
实现“女承父业”梦想
陈明华的父亲陈海荣是德化第二瓷厂的顶级技术员,1980年,省政府领导来视察德化一厂、德化二厂时,发现许多年迈的老艺人仍在搞创作,考虑到陶瓷技艺传承问题,过后发了一份关于二家国营企业的技术骨干可以带子学艺的文件,这份文件从此改变了陈明华的命运,年仅15岁的陈明华开始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在这里,她打下扎实的陶瓷制作的基本功,掌握了陶瓷制作的整个流程,对德化陶瓷传统和创新艺术也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也许是从小就受到厚重的陶瓷文化的熏陶,年纪轻轻的陈明华对陶瓷艺术情有独钟。在常人眼里,一位弱小女子,无法胜任陶瓷成型工艺,最多只能做些彩画、贴花等轻工细活。可陈明华却敢于向力气活儿发出挑战。一次,在父亲认为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她用纤细的手臂托起了五六十斤重的模具,完成了“出浆”这道工序,令同行们刮目相看。工作之余,陈明华还喜欢搞些小创作,并经常对着自己的新作品发呆,总想着有一天能亲手制出更精美的瓷器。于是她开始萌发创作“通花瓷”的梦想。她想根据预设的图案,用“中国白”温润、透明的瓷土,精雕细刻,再经高温烧成的作品一定会让人感动的,这样的作品出炉将是德化白瓷领域的一个拓展,将填补当代通花、镂雕艺术的空白。
1999年,我县的国有企业进行改制,下岗的陈明华创办了明华陶瓷艺术研究所。从此,她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她潜心挖掘与创作,从瓷土的配方、制坯、上釉、成形到烧成等十多道工序进行了艰难的实验。在器形的设计中,陈明华追求用对比来体现作品的美感,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等的对比,在形体组合上讲究大小、虚实、重复的变化,并把传统雕塑技法中的捏、刻、雕、镂融化在陶瓷艺术造型中。对陶瓷的造型设计,她在师法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传统的陶瓷工艺造型更加尽善尽美。